一些城中村改造项目,配套设施越来越齐全。
环境脏乱差的城中村,逐渐淡出大家的视野。
8月22日讯 据《齐鲁晚报》报道,随着一座城市在长大,生活在这里的老居民也渴望着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从2006年开始,济宁城中村、棚户区改造的脚步始终没有停驻。越来越多的居民告别了低矮的民房,搬进了基础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小区,正享受着改造给他们带来的有益变化。
今年定的改造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
21日,记者走访济宁城区北部看到,桃园、曹东等社区的70多栋多层住宅楼已经成为这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原来的老居民已经入驻,过上全新的城市生活。随着古槐路、共青团路等道路的北延与北外环相接通,老城区与济北新区已连成一片,机电一路等东西向道路的修建也完善了新老城区结合部的路网建设。崭新的小区环境和往年这里的瓦房、土路形成了鲜明对比,新建的多处社区服务中心已成型,整体现浇的居民楼在质量上甚至超过了一些商品房的建设。
“基础设施的完善给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完成了曹西、姜楼等9个村庄的整体搬迁后,我们规划建设了6个社区,共7200余套住房。”据任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随后还将通过商住项目的合作开发反哺社区发展,所使用的土地则是通过增减挂钩的程序,合理置换所得。
在五里营片区改造工程现场,建筑工人正在紧张忙碌地进行着施工。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片低矮破旧的民房,随处可见泥泞狭窄的小巷道,与周边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形成鲜明对比。而不久的未来,这里将崛起一栋栋住宅楼,成为城区东南部一片靓丽的景观。
今年,五里营所属的东南片区被列入省、市年度棚户区改造计划,整个安置区规划总用地30.4公顷,建设用地26公顷,规划建筑面积43.73万平方米,高标准建设“东南华城”项目,同时配套建设学校、幼儿园、中心广场、物业会所、景观绿化及商业服务等设施,建成后将成为济宁市规模最大的高层生态宜居安置小区。该项目已于2013年3月开工,计划2015年5月31日竣工,目前正进行基础施工。
除了正在施工阶段的五里营片区,今年,济宁正在对11处棚户区进行重点改造,共涉及3740户居民。截至7月底,全市11处改造项目已全部开工, 4318套安置房已开工建设。在11处棚户区改造项目中,有5个片区位于济宁市主城区,其中,任城区新华片区、董庄居委片区、建设北路片区项目已经进入室内外装饰阶段,亿丰时代广场片区、市中区东南片区(五里营)已进行基础施工。
尊重群众的意愿,改造模式多样化
“目前,越来越多的居民告别了低矮的民房,搬进了基础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小区,正享受着改造给他们带来的有益变化。”济宁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2008年至2012年底,全市共完成棚户区、危旧房及城中村改造500.31万平方米,改善了49983户家庭的住房条件。其中市主城区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43个,安置原有居民27003户,惠及人口50234人,改造后总建筑面积近323万平方米,完成投资额近49亿元。原来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环境差的棚户区已经成为历史,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的安置房正在逐步建成。越来越多的居民告别低矮的民房,搬进了基础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