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个薄弱村的"五化"文明路
□记者 马景阳 通讯员 陈 媛 曹元良 报道
本报淄博讯 9月22日,走进淄博市临淄区敬仲镇李西村,整洁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绿意盎然,乔灌草高低结合、错落有致,以"四德"为主题的文化墙赏心悦目,路灯、垃圾箱整齐排列,文化大院内的村民载歌载舞、自娱自乐,和城市社区相比一点也不差。
村主任李悦学说:"实施农村'五化'工程,改变的不仅是脏乱差的农村面貌。农村居住环境的改善,也改变了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带动了乡村文明的跨越提升。现在在农村,革除生活陋习、养成文明行为,已成为广大村民的一种自觉习惯。"
一旁的村民李荣恩接茬儿说:"以前乱倒垃圾、随地吐痰的现象,在农村非常普遍。现在环境好了,大家伙儿自己都不好意思破坏,如果自家门前花花草草管理不善,自个儿感觉就很没面子,门前栽植的梨树、桃树,也没人随意采摘。"
李西村现有人口1040人,村里累计投入150万元,高标准完成了村庄"五化"建设,进村路及村内街巷实现全面硬化,硬化面积4万余平方米,安装路灯80盏,对村内大街小巷、进村路及围村路均进行了大规模、高档次的绿化,栽植乔、灌木2300余株,地被模纹6000余平方米,实现村内绿化全覆盖,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生态格局。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李西村雇有保洁员、建筑垃圾管理员和绿化管护员8名,配备一台浇水车,专门负责村域范围内的环境整治及绿化管护,力争做到"栽一棵、活一棵",全村苗木成活率几近100%.由于成活率高,也避免了二次投入成本高、苗木生长慢等弊端。
让人吃惊的是,李西村的投入如此大手笔,村集体经济每年的收入却只有8万多元。李悦学介绍,村庄"五化"资金,全部是按"上级政策争取一块、镇级财政拿一块、社会资金筹一块"筹集的,镇政府安排专人帮助整理资料,最大限度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区政府财政奖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政策奖励占到70%以上,同时也积极邀请在外能人回村,倡导"饮水思源",号召踊跃捐款。
敬仲镇党委副书记王玲霞介绍,该镇作为一处经济基础薄弱乡镇,为使有限的资金花到刀刃上,组织全部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先后到青州、泰安、江苏等地考察苗木,货比三家,做到价廉质高。由于全镇谋划早、动员早、实施早,成本价格上也抢到先机,随着后来者蜂拥而上,"五化"成本价格均出现追涨现象。"现在的成绩是干出来的,不是用钱堆起来的。那段时间,我们镇党委书记一周至少来两趟,村里大街小巷摸得比我们自己都清,偷不得半点懒,天天催着干。全镇每两周评比一次,最后一名,要做检讨,各村的书记、主任也都是要面子的,村与村之间比着干,唯恐落在后面。"说起那段没白没黑苦干的日子,李悦学深有感触地说。
像李西村这样的村庄,在临淄区不是个例,扣除城中村和列入合村并居计划的村居外,其余370个村庄全部整建制完成以"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为内容的"五化"工程,总计投入4.3亿元,其中区财政投入1.3亿元,带动社会资金3亿元,农村"五化"真正实现了全覆盖,可以"抓阄儿看",全区农村的人居环境完全可以与城区媲美,由此也带动全区乡村文明实现跨越提升。去年,临淄区被省文明委表彰为首批"乡村文明行动"示范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