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勤先生1933年生于北京,1951-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4年起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后任所长。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1997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曾多次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清华大学,以及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达慕思大学,日本关西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港台地区与国外大学研究任教。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多次在欧美亚澳及港台地区任教讲学。1984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获"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称号,2002年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13年获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
李学勤先生是当代中国杰出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与古文献学家,国际知名学者,当代古文字、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与领军人。李先生的学科范围是中国先秦史和古文字学,涉及甲骨学、青铜器研究、战国文字研究和简帛学等方面。在甲骨学研究中,建立了殷墟甲骨"两系说"的分期理论,发展了"非王卜辞"的研究,并首先鉴定出西周的甲骨文。在青铜器研究中,强调"形制、纹饰、铭文、功能和工艺"五因素综合研究,推动制订西周金文历谱,在分期上取得新成果。在战国文字研究中率先提出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五系说",使这一学科分支趋于成立。在简帛研究中,参加整理马王堆帛书、睡虎地秦简、清华简等多种珍贵材料,并将简帛学与学术史研究结合起来,有明显成绩和影响。发表专著有50余部,代表作品《殷墟文字缀合》(与人合作),《殷代地理简论》,《东周与秦代文明》,《李学勤集》,《新出青铜器研究》,《比较考古学随笔》,《周易经传溯源》,《简帛佚籍与学术史》,《走出疑古时代》,《失落的文明》,《缀古集》,《四海寻珍》,《夏商周年代学札记》,《重写学术史》,《李学勤文集》,等等。另外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
几十年来,李学勤先生致力于追寻"失落的文明",进行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探索和研究,破解了众多古代文明的谜团。他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以古文字、古器物与文献、历史相印证,以古代文明为背景,进而探讨古代学术、思想与文化。在甲骨学、青铜器及其铭文、战国文字、简帛佚籍、古史年代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等领域均有重要建树,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