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5日下午2时50分线路:火车站至大连路
拒载后议价不打表
15日下午2时50分,记者在火车站旁边的费县路打车,在靠近广州路的位置有一辆卓琴公司的空车,车号为鲁UT36××。记者走近时听见司机对一名还未上车的市民说“去不了”,记者紧接着问“走不走”,顺势做出开车门的动作,可司机却问“去哪里”。记者根据下午的采访安排回答说“去大连路附近”,戴墨镜的司机连忙摆手说 “去不了,不去!”
司机话音刚落,两名手提行李的年轻人弯下腰趴在车窗上,询问是否去开发区的香江路,司机很热情地说“去,你们几个人?”得到对方“两个人”的答复后,司机便开始说价格,开出了160元的高价,一名年轻人质疑为什么不打表,应该要给打印发票才对。司机表示,去开发区香江路要过隧道,要收过路费,所以不能打表,“这种情况要议价的,只要你觉得合理就行,这个价格不贵了。”双方交谈过程中记者一直站在旁边,司机还瞄了记者好几眼,丝毫看不出刚才拒载的内疚。
随后记者又搭乘车号为鲁UT23**的出租车赶往大连路,可出租车开出去才两公里,司机便将路边一名摆手等车的人接了上来,并没询问坐在副驾驶上的记者是否同意。等这名乘客上车了,才向记者道歉,表示打车不容易,而且也正巧顺路,希望得到记者的谅解,而且为了表示歉意,记者下车时司机少收了一元钱。
时间:14日晚上10时许线路:贵州路到同安路
全程用普通话待客
14日晚上10时许,记者在市南区贵州路与刘家峡路附近搭上了一辆出租车,由于刮起大风,室外温度骤降,走在路上感觉凉嗖嗖。拉开出租车车门后,的哥宋师傅立即送上一句贴心的问候:“快上车,冻坏了吧,车里暖和。”稍稍安定之后,记者才意识到宋师傅说着一口颇为标准的普通话,不过能感觉到他在努力说普通话。从对话中记者了解到,今年51岁的宋师傅是地道的青岛人,年轻时从事过多项工作,不久前才开始做出租车司机。
“平常生活中,只要不是青岛本地人,我一般都说普通话,这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尤其是我们做服务行业,更应该多说普通话。”宋师傅说,青岛是个开放的滨海城市,每年有很多外地人来,有的来工作,有的来旅游,出租车就是一个窗口,好与坏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途中,宋师傅的手机响了两次,每次他都是从兜里掏出手机,低头一看号码后迅速摁死,然后把手机再放回口袋,专心开车。“手机响了,你咋一直不接啊?”记者问。宋师傅笑了笑说:“我看号码是同行一朋友来的,没啥急事。一般都是约我晚上去喝茶聊天的,这是我们上夜班司机的爱好。大家都心照不宣,有客人在就先不接电话,等把客人送下后再回。”
的哥:
部分“国标”过于严苛
针对国标要求,的哥使用26种中文和英文用语、提倡说普通话等一些服务细节方面的内容,不少出租车司机表示,要求的哥使用英语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国标”真正实施起来,有些方面比较苛刻,也难以“接地气”。
市民:
驾驶员文明服务待提高
大多数受访者表示,青岛的出租车服务水平总体还可以,公开拒载、绕路等行为并不多见。市民陈先生说,拒载、挑客这一问题今年夏天最为严重,他最近打车时则明显好多了。不过他认为,驾驶员的一些文明服务标准有待提高,有些驾驶员讲粗话,上车后对乘客爱搭不理的,还有的人公然在车内吸烟,讲电话等,如果“国标”能真正落实起来,对于乘客来说则是好事,不过这还需要执行和监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