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市中区阜桥街道蒋林社区原先是一个“穷、乱、散”的城中村。2004年11月,蒋林在全市率先进行了集体资产改制,成立了全市第一家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了由村民到市民再到股民的三级跳,通过实施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使产权进一步明晰,顺利实现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社区如今拥有10万平方米的商业房、10万平方米的酒店和4000万元流动资金,成为济宁最著名的餐饮板块——这是市中区农村城市化的一个缩影。
◆现状 生活赶上了城里人
今年去了韩国,又去了桂林,近古稀之年的济宁市市中区蒋林社区孙庆美夫妇晚年生活美滋滋。10月8日,记者在二老家中见到他们时,他们刚游玩归来。“我们能安享晚年,多亏了这个小本本。”孙庆美的话显得有些神秘。
她小心翼翼地从抽屉里取出来,封面几个大字:蒋林社区股权证。她说,有了这个红本本,男55岁、女50岁的退休股民每月均可领到500-900元不等的退休金和5斤鸡蛋,不退休的股民每人每月领取300元的生活用品。蒋林社区为股民办理城镇医疗保险的同时,在社区住院报销的基础上再给予50%的报销。
村改居时,孙庆美一家用5间平房置换了两套楼房,一套130平方米,一套80平方米。取暖村里发取暖费,中秋节有过节费,每年都发几身衣裳,连夏天避暑的绿豆也发。“我老伴是企业退休职工,也领退休金,生活完全不用愁,按照我们社区书记翟玉田的话说,这叫‘穿着雨衣打伞——双保险’。”“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和重阳节,社区居民都要坐在一起,给老人们祝寿,一村人其乐融融,关系都很融洽。”她说。
南苑街道南新街社区股民们“福利”更加优越。社区党委书记朱继臣介绍,107个股民每月生活费1420元,年底还有2400元或3600元的分红,社区在城镇医疗报销住院报销基础上再报销总额的30%。
城市社区很多,社区居民能有这样待遇的却很少,其中必有缘由。原来,早在2004年8月,济宁市中区就以阜桥街道蒋林社区、南苑街道南辛庄社区为试点,开启了村级股份制改革的破冰之旅,58个城中村全部完成股改,当时在全省如此大规模股改,也是罕见的。
股改后,经过行政区划调整,市中区还保留了31个完成改制任务的居村。据统计,改制前资产总额53561万元,2012通过清产核资核实资产总额118000万元,增长120.3%。2012年实现村集体收入过3万元的94个,过5万元的82个。年收入过百万元的24个,过500万元的6个,过1000万元的2个。
“近10年来,股改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 走出了一条强居富民之路。”市中区集体经济资产管理办公室主任苏云龙说。
◆探索 打破集体资产的“玻璃罩”
事实上,股改前蒋林村集体资产已积累了不少。这得益于村支部书记翟玉田的“固执”:蒋林村原来是一个蔬菜专业村,随着城市扩张,从80年代开始,村里300亩土地陆续被征用,政府留了80亩地供村集体发展用。翟玉田坚持不分征地补偿款,而是用来作为原始积累发展村集体经济。“很多地方钱分下去了,村民花完了,以后却不知道怎么生活了。”
此后蒋林社区抓住城市开发的机遇,联合几家房地产公司开始实施旧村改造。在解决住房问题的同时,盘活了大量的集体闲置土地和房产。紧接着,发挥社区沿街靠路的区位优势,建造商业建筑或租赁或合作经营,1998年到2000年三年间,先后建起了家电商城、府河大厦、洸河商贸城、汇泉饭店等10多座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的大型商用建筑。2000年以后,蒋林社区高标准建造了江南春美食一条街,在济宁家喻户晓。
“集体资产壮大后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集体资产管理产生更多内部矛盾,二是人的城市化如何解决,三是村集体经济如何可持续发展。”苏云龙说,“搞股改,也是被逼出来的,当时城市扩张快,58个城中村村改居、农民集体‘农转非’后,集体资产如何处置成了大问题,村民上访不断。”苏云龙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