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昔日当“骄兵”,使日本吃尽了苦头,所以才选择了虚退实进的“哀兵之策”。在被认为是日本经济最困难时期的1998年,大藏大臣宫泽喜一曾说“日本经济已濒临崩溃的状态”。索尼会长大贺典雄也曾发表类似的言论,几个月后丰田公司总经理奥田硕甚至发出警告称日本的问题“可能引起世界性金融危机”。然而,当时正是企业经济效益最好之时,1998年与1989年相比,索尼的利润增加了131%,丰田的利润增加了56%。
当然,日本借这一“哀兵之策”也得到了诸多好处。“日本政府和日本企业家居安思危,之所以唱衰日本经济,是他们意识到,日本经济衰退的说法有利于缓和美国政府对日本市场封闭的追究。尝到甜头的日本人,就这样一直不停地述说着日本经济患上了不治之症。”“但是,对美国来说,"孱弱的日本"这一说法发挥了神奇的威力。高贵的美国不会再打已经倒地的对手。其结果,汽车、汽车零部件、金融服务和大米等这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美之间悬而未决的问题,直到现在连一个都没有解决。”正是因为日本的示弱与长期的低调宣传,使得美国放弃了与这个昔日的“经济宿敌”较劲,而将打压的目标转向中国;也正是因为日本经济低迷,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钱的目光没有盯住日本而是转向了中国,使得日本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中,顺风顺水。正是所谓“失去的二十年”的宣传功效,日本得以在不被别人瞩目、被别人同情,甚至是被人看不起的情况下,低调地发展经济。日本人的低调所获得的实惠和中国现在这样在被人“关注”、捧杀的情况下发展经济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
“哀兵之策”不仅使日本在发展经济方面得到了好处,而且在其他方面也得到实惠。正是在这种低调、不被人关注的情况下,日本根据美国的“再平衡战略”的需要,抓住美国人利用其充当“鹰犬”而给予一定松绑的机遇,高调地扩充自身的军事实力,向海外派兵、出售武器,极右势力在历史问题上大放厥词,公然挑战战后国际秩序,向“修宪”的目标步步逼近,即便如此,却很少听到西方的反对声音。正是在不被人关注的情况下,日本可以不遵守诺言,即使没有实现《京都议定书》提出的减排目标,也不会被人追究;正是由于低调和被人同情,日本可以把福岛核电站的核污水轻松地排入太平洋而不受人指责。也正是在不被人关注的情况下,日本紧随美国,一方面加紧对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的实际掠夺,步步紧逼,大搞所谓“购岛”闹剧,同时通过经济援助等手段,拉拢太平洋岛屿国家,孤立中国,甚至怂恿和支持菲律宾与中国对峙,在充当美国围剿中国的“鹰犬”的同时,不断谋取自身利益。日本正是以“哀兵之策”,虚退实进,为实现其“正常国家”的“日本梦”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不过,日本的“哀兵之策”也有很大的负面作用。从日本国内来看,由于人们整天被灌输的都是不景气、“失去的十年”、“失去的二十年”,现在又开始议论“失去的三十年”,这种不负责任的宣传与鼓噪,使人们看不到明天的希望,萧条预期增强,消费欲望减退,消费心理受挫,全社会消费不振,自然也会使总需求进一步下降,影响实体经济的复苏。长期萧条的宣传还会使人心涣散,特别是使年轻人感到前途无望,丧失信心,这不仅会对日本经济,也可能对日本的未来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目前,日本毕竟还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还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长期宣传“失去的二十年”以及“将要失去三十年”等论调,也有损于日本自身的国际形象,将会加剧日本国际地位的下降。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供新华网日本频道特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及出处为“新华网日本频道”。)
http://news.sohu.com/20131030/n389220842.shtmlnews.sohu.comfalse新华网http://japan.xinhuanet.com/jpnews/2013-10/30/c_132843938.htmreport7321新华网日本频道北京10月30日电题: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是一个伪命题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张季风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供本网特稿中国社 (责任编辑:UN637) 原标题: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是一个伪命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