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齐鲁网11月30日讯(记者 程韵)2011年,济宁曲阜首次提出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概念,所谓主体功能区建设就是将城区内12个镇街划分为服务业引领、观光农业主导和工业主导三个类型。按照3类主体功能区的不同性质,细化各区特色功能,开始走“错位发展、以特取胜”的经济发展道路。
主体功能区建设 破解县域经发展“怪圈”
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如果没有乡镇经济的振兴,就没有县域经济的崛起。而曲阜市开展的主体功能区建设,正是从整体上提升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2011年,曲阜市委市政府结合曲阜当地实际情况,根据各乡镇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发展模式的不同,将全市12个乡镇划分为3大类型乡镇主体功能区,即8个工业主导型、3个观光农业主导型和1个服务业引领型主体功能区,实现了以乡镇为单元的主体功能区分区规划建设。
合理的功能区划分从宏观上“指挥”了当地经济发展,经济政策“风向标”的改变,必然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场巨大的变革。
谈起为何会实施这场经济变革,曲阜市委书记李长胜告诉记者:“原来市里对各镇街的考核以工业指标为主,在很多交通不便的地区,由于工业基础薄弱,不仅招商引资需要花费很大力气,而且很多地方出现重复建设,镇街的多元化优势未能有效发挥,很难形成主导产业。”
没有规模化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一直难以“提起精神”,那时的曲阜经济状况犹如一盘散沙。“一些镇街利用地理优势,不用外出引资喝着大茶,“金凤凰”便会不请自来。而一些镇街就算累死,跑断腿,却连“凤凰”的毛都见不着。”李长胜说。
经济发展政策的不合理,再加上硬性的GDP经济考核标准,造成了曲阜很多经济薄弱地区的经济排名年年亮“红灯”。“按照原来一味追求GDP增长的经济考核标准,曲阜的一些经济薄弱的山地乡镇,像石门山、吴村、尼山,经济排名年年都是倒数。”李长胜说。
经济考核年年亮红灯,乡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屡屡受挫,恶性循环的“怪圈”一直阻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定位明确 由散沙变拳头
如何冲出县域经济发展“怪圈”,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曲阜主体功能区建设呼之欲出。
“功能区建设就是明确各镇街经济发展定位,招商引资也有针对性了,各个乡镇都是发展自己的优势,原来一个旅游项目好几个乡镇争着抢着要,现在不用争抢,旅游项目肯定就落在3个观光农业主导型镇街里。”曲阜市发改局综合科科长周元说。
找准了经济发展目标,招商引资项目类型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瞬间由一盘散沙蜕变成一个个拳头。
吴村镇宣传办孔主任说:“原来我们是拿着一根“棒槌”去招商,看见什么都想“打”,结果却不得要领,现在我们是拿着一根“针”去招商,针的穿透性多强,所以项目也就好谈了。”
随着各大项目“各就各位”的相继落地,一方面带动了当地土地流转加速,另一方面带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谈起这些,拿到“双份红包”的农户犹如吃了蜜一样甜。
“我们家的土地流转出去,一年一亩地是一千块钱的租金,我还能在家门口的厂子里打工,现在一个月一千五百块钱工资,这要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曲阜市吴村镇一位农户告诉记者。
政策“量身定做” 制定个性化经济考核
主体功能区划分了,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了,农户富裕了,只追求GDP的经济考核标准也开始“量身定做”了。2011年的曲阜注定是一个县域经济改革大转型的时代。
“经济考核的“指挥棒”一变,基层干部卸下了思想包袱,镇域经济找准了发力点,县域经济发展被激活了。”曲阜市督考办综合考核科科长孔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