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兰无微不至的照顾儿子
为了给儿子挣钱买药,郭玉兰在板材厂补皮。
郭玉兰和儿子王培建一家
坚强母亲捐肾救子。
济宁齐鲁网12月9日讯(记者 康宇 通讯员 张峰)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家住济宁汶上县的郭玉兰捐肾救子,用行动践行着伟大母爱:“我能给他一次生命,也能给他第二次”……
“要能救孩子,当娘的别说捐肾,就是捐命我也愿意”
在医院的病房里,郭玉兰及其儿子王培建、儿媳李燕、女儿王爱华泪流满面,这个饱经忧患、伤痕累累的家庭再次进行爱的抉择。
“娘,先让我做配型吧,我是他媳妇,我应该救他!”儿媳李燕两手抓紧婆婆郭玉兰的受央求道。
“不行,你孩子还小,万一你再出点意外,孩子谁来照料?!我是他亲妹妹,肯定能配上型,还是让我给他吧!”妹妹郭爱华擦了擦脸上的泪水说。
“小燕、爱华,您都别再为我费心了,我不行了,不能再连累你们。”躺在病床上的王培建绝望地望着妻子和妹妹“爹刚死了,账还没有还上,上哪儿弄那么多钱做手术?!你们以后照顾好娘和孩子就行了,别再管我了。”
“不行,你们俩谁都不能给他,这个家还得我说了算。”母亲郭玉兰缓了口气,坚定而清晰地说“我生的孩子,应该由我管,只要能救孩子,当娘的别说捐肾,就是捐命我也愿意。”
在郭玉兰的强烈要求下,她首先成功地做了配型试验。19日11时,母子同时推进了手术室……
“现在我不哭了,哭死老天也不会可怜,啥事还得靠自己”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对于郭玉兰一家来说,这些年似乎没有感到什么幸福,接踵而来的是各式各样的不幸。
丈夫王传绪是个“老实的连句话都不会说”的庄稼人,婆婆瘫痪在床,需要人侍候;小叔子王传春精神障碍,生活不能自理;儿子王培建体质孱弱,大病没有、小病不断。就是这样一个连吃饭都困难的家庭,在郭玉兰“拼命地干,牙缝里抠”的努力下盖起了五间新房,给儿子体面地娶了媳妇。眼看着大事一个一个地处理完了,本想喘口气过几年肃静日子,可万没有想到,更大的灾难降临到她身上。
2008年的春天,丈夫王传绪给邻居家帮工盖房子,从四米高的架子上掉了下来,昏迷了四天被抢救过来,可从那以后就不能再干重体力活,下雨阴天时腰、腿痛的揪心。
2010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培建和他媳妇到镇卫生院买药,为了回来能赶上干建筑的早班,他们骑着借来的摩托车在村路口撞到了本村的邻居,两个多月的陪护和医疗费不仅花光了家里仅有的积蓄,还欠下了5万多元的债务。
2011年春节后,疼痛无法忍受的王传绪在郭玉兰苦口婆心的劝说下来到县医院检查,一个“肝癌晚期”的结论几乎让郭玉兰崩溃。仅仅两个月以后,相濡以沫的亲人就撒手而去,留给她的是无尽的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