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别故土 830人奔赴"大三线"
1965年初,济南第一机床厂接到上级通知,准备在青海西宁建立新厂。6月左右,厂区开始分层次地在干部、职工中传达搬迁工作的文件精神,并开展宣传动员工作。
"按当时的口号讲,被选中的必须是'好人好马好设备'."如今72岁的于鸿武回忆说,能够前去新厂工作的要求业务优秀,多是党员。经过严格政审后,830名职工最终被选入名单,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1965年7月,这830名年轻人踏上前往西宁的火车。
奉献青春 生活遭遇艰苦挑战
"我一看,这个地方怎么这么穷啊,泪水就止不住流。"杨金石回忆说,火车刚驶进青海,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贫瘠和苍凉,让他心里直发毛。"打地铺,住厕所。"杨金石回忆说,当时"大三线"建设要求"靠山、分散、隐蔽",所以厂区新址大多是在山区辟一块地。建设次序是"先生产,后生活",很多厂房已安置妥善,但他们连居住地都没有,只能在车间打地铺,住废弃厕所,喝地沟水,食物更是极度匮乏。
直到1969年末,宿舍才建成。随后,数百名家属也从济南迁入西宁,总人群粗略统计近2000人。
难舍乡情 300多人终回故乡
落差不仅体现在生活层面。对于鸿武们来说,对家乡的思念则是心中永远的痛。1970年以后,他们中大多数人都已成家立业,但始终难以完全融入当地的生活。他们中大多数人,都盼着能够早日回济。"不少人生完孩子后,就想方设法把子女送回济南落户。"于鸿武回忆说,随后除极少数人调回济南外,大多数人把青春奉献在青海。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陆续退休后,才有了投奔子女回济养老的机会。
"只有300多人回来。"杨金石说,2012年,参加过"大三线"建设的济南一机床职工举行了一次大聚会,包含家属在内到场人员仅180余人。 (记者郭吉刚)
相关链接
什么是"大三线"?
1958年中苏决裂后,中苏关系不断恶化,同时1964年8月北部湾事件爆发。严峻的战略形势与东南沿海脆弱的防务系统,让中国开始考虑在西部建设后方的战略问题。
1964年5月15日至6月17日,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毛泽东提出"大三线"问题:中国的经济命脉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没有后方不行,要搞"大三线"建设,准备打仗。从1964年开始,中国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长达15年、横跨3个五年计划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的建设,投入资金超过2千亿元,安排了逾千个建设项目。大批沿海企业和技术管理人员迁移到了三线的山沟里,高峰时达400多万人。延伸阅读:青海平安发生一起天然气泄漏事故 群众被疏散青海矿井事故没死人 宣传部领导批记者小题大做青海杂多县发生4.4级地震 暂无人员伤亡报告青海海西州一煤矿发生安全事故 20人受伤青海平安发生天然气泄漏事故 居民正被疏散(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