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年援建大三线如今谁解三难题
支援青海“大三线”建设的一机床老职工讲述退休回到济南后生活遇到的困境
"大三线"建设对于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或许是个陌生的名词,但对于他们的长辈而言,这是一段轰轰烈烈难以忘怀的历史。1965年,济南第一机床厂830名工人响应国家号召,远赴青海西宁建设青海第二机床厂,成为济南第一批支援大西北的"大三线"建设者。
48年过去了,他们中的300多人退休后陆续回到济南。曾经的荣耀褪去,目前他们面临着看病报销难、退休待遇低、无政府补贴等生活困境。
医保留青海异地报销成"心病"
12月18日,69岁的杨金石带着身患尿毒症的老伴何屹前往医院,进行一周三次的透析治疗。由于何屹医保关系留在青海,无法享受济南门规参保政策,从2011年开始透析治疗以来,她只能通过住院方式来报销透析费用,因此要承担多出来的"床位费"和"护理费"等费用。
"更折腾的是不能就地结算,得来回邮寄报销。"杨金石说,他和老伴都是上世纪60年代济南第一机床厂支援"大三线"建设到达青海西宁的,退休后才回济南养老。住院前他们需要提前告知西宁厂方,住院后需先行垫付医药费,报销时再寄回西宁,来回得数十天。有时一年下来,邮费、手续费等仅额外支出就达1000多元。
这成为从青海回济养老的这批老年人的一大心病。19日上午,青海省社保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医保制度实行属地化管理,青海同山东尚未实现联网。山东省社保局工作人员表示,山东医保目前还是市级统筹,还无法实现跨省就医就地结算。
错过"福利房"退休工资低
上世纪80年代后,参与"大三线"建设的济南第一机床厂职工,退休后约有300人陆陆续续回到济南养老。在回济之前,他们租住的房子被单位收回,回济后只能通过购买"居住权"生活。在济南推行"房改"时期,他们有些人无缘这项"福利",至今仍蜗居在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
除了住房条件较差外,青海第二机床厂退休工资低也让他们耿耿于怀。杨金石说,目前他们每月拿到的退休工资只有2100多元,而当时留在济南一机床的职工退休后工资却有2700多元。
多地给予补贴济南尚无政策
从"大三线"退休的人员返回原籍落户后,医疗报销费用低,养老金收入低,消费支出标准较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生活困难。对此,全国不少地区对该部分人群实行补助,以帮助他们渡过生活难关。
例如,早在2006年,南京就出台了《关于支援"三线"建设部分回宁定居"老军工"生活和医疗补贴办法》,对当年支援"大三线"建设的部分退休回宁定居的"老军工"发放生活和医疗补贴;杭州市萧山区也实行分档补助,并逢年过节发放节日慰问费,他们还可以参加萧山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据了解,目前针对参与"大三线"建设的退休回济人员,济南尚未出台任何补贴或补助措施。"希望政府能对我们这批人有所重视,这样我们过去的牺牲也算值得。"众多参与"大三线"建设的老人表示。
老职工回忆"大三线"人生---
火车刚驶进青海泪水就止不住流
1965年,24岁的于鸿武挥别亲人,从济南火车站出发,踏上了前往青海西宁的火车。同于鸿武一起的,还有济南第一机床厂的另外829名工人。他们一去就是30年,奉献了青春和血汗,命运由此改写。如今,他们回忆起那段岁月,已不能简单用语言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