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31日,滨湖大道正式通车,鱼台至济宁的客运车辆通行更便捷,群众出行更方便。
隆冬时节的鱼台县,乘客在新开通的城乡公交车上悠然地闲聊;省道251公路和滨湖大道上的车辆川流不息;走进集中供热车间,工作人员正全神贯注地监控电子屏上的各种数据……如今在鱼台,省县乡三级公路织成的交通网横贯东西南北,上千个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点项目已建成或在建中。
◆战略 基础设施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金钥匙”
“不是我不想来鱼台采访,而是来一趟太不容易。中途倒车不说,路也太难走啦。”两年前,一位省级媒体的记者对鱼台的路这样感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故相声大师马季在途经鱼台时曾感叹:“世界上最长的路是鱼台的路……”外地人给鱼台下了这样一条结论:“路难走,城乡基础差,县城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城市,更像一个乡镇驻地。”
由于种种原因,鱼台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工业基础薄弱,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特别是城乡基础设施欠账较大,从而在济宁市乃至山东省创下了“多个唯一”:全市唯一没有高速公路、国道、铁路的县;全市唯一不通公交和唯一没有实行集中供热的县……
鱼台怎么办?2011年11月底,县委书记李志红和县委一班人到滨湖街道调研时,滨湖大道沿线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与不断向前延伸的路基,引发了一行人的深思。李志红当场对滨湖街道的负责人说,新城要围绕“建”字做文章,健全供排水、供热、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网络。只有基础夯实了,才能找到打开城乡统筹发展的“金钥匙”。
当年年底,鱼台县确立了“实现经济综合实力、城乡开发建设‘两大突破’和构建和谐鱼台、推动加速崛起全面振兴”的目标,通过实施“交通突围”、“民生消零”、“城镇化突破”等战略,努力实现鱼台由经济洼地向科学发展高地的跨越崛起。
◆突破 畅通制约发展的交通瓶颈
在没有修通滨湖大道之前,许多年来进出鱼台只有一条济鱼公路,由于路面窄、车流量大,难走不说,还常发生交通事故。实际上,改造拓宽济鱼公路几年前就有过动议,只是决心难下:这条通往济宁的交通主干道,改造一旦铺开,通行能力势必下降。此外,沿线10万多居民生活、出行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发展要强基固本。突破鱼台必须大力实施‘交通突破’战略,构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财政再紧,也要把这条路改造拓宽。”李志红掷地有声。2011年底,县里多方筹集各类资金1.5亿元,分阶段对济鱼公路鱼台段进行了升级改造,将路面由原来的15米拓宽至23米,建成双向四车道,结束了鱼台没有一级公路的历史。
紧接着,另一条关乎鱼台未来发展的滨湖大道工程也正式开工建设。这条连接鱼台至济宁的交通大动脉,总投资9.5亿元,全长28.33公里,设计为一级公路,其中鱼台境内13.93公里,修建3座跨河大桥,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建成通车了。鱼台到济宁的路程因此缩短了一半,并进入济宁“半小时经济圈”。
路通了,车也多了,可是居高不下的交通费用,仍使广大群众感到出行不便。家住鱼台县鱼城镇西南村的王瑞生老人对此深有体会,“俺85岁了,一年去县城也就那么两三回,不是不想遛遛,只是觉得7块钱的车费太贵了。”
为此,鱼台将开通城乡公交列入政府为民所办十件实事。2012年,投资近500万元购置16辆天然气燃料公交客车,开通城区4条公交线路,形成以鱼台汽车站为中心,覆盖城区的公共交通体系,结束了县城不通公交的历史。2013年,又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投资3000万元首期开通运营3条城乡公交线路,初步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也结束了城乡不通公交的历史。“从鱼城到县城,十五分钟一班车,2块钱的车费,俺这个月就跑了县城三四趟。”王瑞生老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