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平世宰相”王旦临终举荐寇准
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出炉的姓氏排名中,王姓约占汉族人口的7.41%,位列总人数第二位。“三槐王氏”是如今王姓人中最大的一支,“三槐堂”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而三槐堂王氏家族发源地正是莘县莘城镇群贤堡村,也是北宋著名宰相王旦墓地所在地。
本报记者 凌文秀
性格正直无私 失去了当宰相的机会
“三槐王氏”入居莘县的第一代叫王言,世称“三槐王氏始祖”。王言曾担任黎阳令。王言的儿子王彻,状元及第,但王彻虽然很有文才,却没有官运,官职最大做到“左拾遗”,就英年早逝。直到第三代,王彻的儿子王祜时,这个家族才迎来了发展良机。
据《宋史·王祜传》记载,三槐王氏的第三代王祜才华出众,当时的皇帝宋太祖很认可他的才能。正赶上符彦卿镇守大名府(大名府当时包括现在的莘县),符彦卿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岳父。符彦卿治理不好,又有人密报符彦卿密谋造反,太祖赵匡胤对他起了疑心,就派王祜去办理这件事,授意便宜行事,可以借机除掉符彦卿,还许给王祜宰相的职位。但是王祜正直无私,以实相报,并拿自家百口性命来担保符彦卿无罪,还对太祖赵匡胤谏言:“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
符彦卿因为这没受到处分,世人都说王祜因为这积下了功德。太祖把王祜改派知襄州,王祜升迁宰相的许诺落空了。王祜赴襄州任职前在他居住的宅院里亲手种了3棵槐树,他说:“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来果不出其所料,他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做了宰相。
苏轼撰写《三槐堂铭》 成就王氏重要分支
从王旦以后,这支莘县的王姓人家就用“三槐堂”做了祠堂名。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苏轼在湖州做官时给他的学生、王旦后人王巩家中三槐堂撰写了《三槐堂铭》。此后,三槐堂不仅成了王祜一支的堂号,也成了世界华人整个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这个分支叫做“三槐王氏”。
聊城市文广新局工作人员介绍,三槐王氏是北宋显赫一时的大家族。三槐王氏家族的崛起,得益于科举制度为他们开创的入仕之路。而这个家族能够保持长盛不衰,也是因为家族成员中不断地有人通过科举,走进官场,并都能恪守王氏家训,不坠门风,做官时都能有所作为。通过科举而入仕,从此在仕途升腾而至显宦,从而形成世家大族,又通过科举考试而维系世家大族之地位,这正是宋代王氏大家族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保持兴盛的原因。三槐王氏在《宋史》有传的就有11人,到达家族顶峰的就是第四代王旦。
王旦墓原在河南开封,根据其后人说法,因为黄河泛滥、战争等原因,后人把王旦的墓葬迁回原籍莘县。
为人宽厚、为官清廉 被誉为“平世宰相”
北宋真宗当皇帝的26年里,先后有16个人出任宰相,其中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寇准。16位宰相中数王旦在位时间最长,总共12年。王旦担任宰相的时间几乎贯穿了宋真宗作为皇帝正常执务的全过程。也正因为王旦的稳健,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宋朝走向了鼎盛。
文广新局工作人员介绍,王旦为官清廉,在任用人才上“进贤退不肖”。君臣关系和谐,真宗皇帝很倚重他,把他当作心腹。而王旦本人始终为人宽厚,胸襟大度。
家人为了考验王旦的气量,在他喝的肉羹里投了一点墨,他吃饭不喝汤羹,家人问他原因,他说:“今天不喜欢吃肉。”后来又在他饭里加了墨,他说:“我今天不喜欢吃饭,可以准备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