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趁禁渔期补网。
“水上一条街”即将迎来旺季。
讯 据齐鲁晚报今日运河报道 1日,南四湖禁渔期的第一天。渭河村的化大爷开始修补渔网,张桂勇在忙着管护自家养殖的河蟹。现在的禁渔期,对于微山湖的渔民而言并不是假期。老人忙着修补渔网,劳力壮小伙到大湖生态养蟹、经营旅游、运输等方面。
修补渔网静候丰收季节
3月1日,2014年南四湖禁渔期的第一天。
位于微山湖西南部的渭河村渔家水街一旁,化大爷开始修补渔网。对于捕鱼30多年的他来说,这张定置渔网是他的“老伙计”,虽然长1000多米的渔网修补起来是个劳力活儿,但看他拉网、扯线,缝补得很认真。
定置的渔网是长期安置在湖里的。捕鱼期的每天清晨,他会开着渔船赶去收鱼。但渔网会等到冰冻期、禁渔期再拆卸下来。“定置渔网太大,安置和拆卸需要三五个人忙活一天,很麻烦,所以平时不拆卸,也没有时间修补。” 化大爷说。
“禁渔期到了,正好腾出时间来好好修补渔网,破洞的、刮坏的,需要缝补的地方很多。”化大爷说,一张渔网至少要修补一个多月的时间,加上清理渔船、修补渔具,他的禁渔期也是闲不住。
“通过‘禁渔宣传风暴’,多数渔民提前做好了停船歇网的准备,微山湖正式进入‘静悄悄’的状态。”微山县南四湖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吕新说,今年冬天的温度偏高,水温回升较快,鱼类繁殖期提前,为了加强对鱼类亲体和幼体的保护,所以南四湖禁渔期相比往年提前了半月,即从往年的3月15日至6月25日调整为3月1日至6月25日。
养殖河蟹年收入增5万
禁渔期设立了30多年,渔民们早已习惯了捕鱼期、禁渔期交替的生活状态。实际上,微山湖的渔民早就告别了单一捕鱼生活。
渭河村党支部副书记化明有介绍,从1995年,村里就发展起河蟹养殖。从最初的三户村民、两个小池塘,发展到现在全村320户村民家家都有2、3个池塘。靠发展养殖业,每家年收入至少增加5万元。
“池塘养殖并不容易,需要耗费很多精力。”在一户渔民家的后面,正是化明有的池塘,湖绿色的池水泛着细细的波纹。他说,现在刚放完苗,每天都要观测池塘的颜色、捞取杂乱的水草,还要防止小蟹苗的爬出。
家里有30多亩池塘的渔民张桂勇说,禁渔期比较宽裕,他每天都会去池塘清理鱼池、喂食,管护养殖区。“养殖河蟹是一门技术活,每天早上、下午都需要到池塘给蟹苗喂食,喂食的量还要拿捏准确。”张桂勇说,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殖河蟹。每到中秋前后,河蟹大量成熟上市的时候,村里会变得很热闹,许多收购商来到村里收购。
从粗放式养殖到现在精细生态化养殖,渭河村的渔民在摸索中寻求更好的生机。靠着养殖和捕捞的双项收入,老渔民们的手头开始宽裕起来。
养殖、饭庄一年进账10万
渭河村不像普通的渔村,这里的渔船上挂着红灯笼,彰显出一个渔家小镇的味道。
2006年,化明有带领全村发展渔家乐,将村里200多艘船集中在一起,在船上打造出一条“渔家水街”。
渔家水街的两侧,是渔民的特色渔船。两层、三层,船顶四角翘起、红灯笼高挂,湖水在水街中间悠悠穿过。化明有说,他们推出了夏季观荷、水上冲浪、品尝渔家饭等旅游项目。每到旅游旺季,水街两边的渔船上住满了游客,给很多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张桂勇也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