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记者曾庆欣)据济宁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眼下正是春耕备播的关键时期,济宁市通过夯实农业产业基础,发展新型农业种植模式,让更多农民在这个春天享受现代农业带来的改变。
这几天对于兖州农民郑玉宽来说,没有比地头上的管道灌溉系统更让他上心的了,眼瞅着周围的村民都已经种上了蔬菜种子,老郑也盼着享受到新技术带来的改变。
郑玉宽:原来的时候浇地得用四五口人,都得伺候着,现在一口人就可以了,一个人就能浇了,把地龙弄到咱地头上来了,很方便。
老郑说的"地龙"是兖州区正在实施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通过建设地下输水管道和小型水源工程,农民在地头刷卡就能实现灌溉。同时,项目区建设农田水利信息监测系统,开挖疏通田间排水沟,配套建设涵管桥,形成完善的排水体系。
兖州区水利局农水科科长 全详明:这个项目2014年1月开工建设以来,到目前所有的工程已完成了85%,预计五月底可以建设完成,建设完成以后可以使大安镇和酒仙桥街道办事处3万亩的耕地实现高效节水灌溉,到时候,咱们的农业生产效率可以大大提高。
农田水利夯实农业基础,新技术则点亮春季农业生产。在种粮大户曹留生的麦田里,农技专家们正指导老曹春管技术。
兖州区农业局农技站站长王燕:目前咱的小麦进入起身阶段,这个时期是喷施化学调控剂的最佳时期,像咱这个地块就可以选择壮丰安或者农事达这几种药剂,每亩用量是三十到四十毫升兑水进行喷雾。
"专家定制服务"源于老曹采用的种植新技术。去年,流转了600多亩土地当起了种植大户的曹留生,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采用了兖州推广的小麦玉米一体化种植新技术。新的种植模式将麦田由原来的2米畦宽改为更适合机械作业的2.7米,小麦、玉米也分别改为宽幅精播和单粒精播。
大安镇后北楼村种粮大户 曹留生:采用这种新的技术,能增加5%的土地使用(面积),我680多亩,我算了一下,大约增加三四十亩地,还有咱这个没有缺苗断垄的现象,这样呢两项综合起来,能增加到10%的产量左右。
兖州区农业局农技站站长王燕:截止到今年,小麦宽幅播种面积已经累计推广达到15万亩,每亩能够平均增产达到100斤左右,这个玉米机械单粒精播这个面积已经达到6万亩左右,每亩单产增加也是在100斤左右,这样就是说,农民每亩地采用咱这种种植模式,年均增收就是在300元左右。
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济宁市常年粮食种植面积1100万亩,2013年粮食总产115.7亿斤,实现了"十连增"。通过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发展生态高效渔业,建成了150万亩大蒜圆葱、65万亩设施瓜菜、3000万平方米食用菌生产基地相继建成。2013年,养殖总面积90万亩,总产量达40.6万吨。全市完成农林牧渔增加值419亿元,增长4.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48元,增长13.5%。
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部成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现了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全覆盖,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02.6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6.8%,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37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