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两次提申请首届啤酒节终畅意开喝——1986年首次报告被否后旅游部门三改方案 第一届啤酒节4万人参加从湛山到中山公园的艺术巡游 啤酒免费品尝
一大杯洋溢着雪白泡沫的啤酒高高举过头顶,耳边是喧嚣的音乐,和远处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用微笑打个招呼,仰起脖子,伴随“咕咚咕咚”的声音,啤酒下肚,最后还不忘将杯底倒过来,向大家炫耀已经“全干了”……这就是青岛国际啤酒节,从1991年开始,伴随青岛改革开放初期的繁荣应运而生。至今已经进入第24年,俨然已成为这个城市最具魅力的节会,也是亚洲最大的啤酒盛会。
“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啤酒节,啤酒城,以及由‘啤酒’话题荡漾开来的涟漪早已经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幻化为城市的特质,成为青岛记忆的重要部分。”
——首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总指挥林志伟
申请
首次未批准只因酒不够
1989年夏天,36岁的曲法纯提着水壶到楼下小卖部买了5斤散啤,招待从外地来的朋友。“那时候只有过节有5瓶啤酒供应,平常喝酒只能用大白瓷碗或者罐头瓶到小卖部买散的。”曲法纯记得,每次去买啤酒都要排很长时间的队。他当时就在想,什么时候能有个地方“痛快”喝个够,带着朋友去喝也有面子。曲法纯没想到的是,他的想法很快就随着第一届青岛国际啤酒节的举办变成了现实。
当时,改革开放为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打开了一扇大门,青岛周边的潍坊风筝节、泰山登山节等都相继办起来,并且非常红火。而此时的青岛仍是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城市,空守着一个几乎和青岛同龄的青岛啤酒品牌。其实,早在1986年,青岛市旅游局就向青岛市委、市政府打了一个报告,提出了举办青岛国际啤酒节的构想。但那次报告被市里否决了,当时青岛啤酒年产量不到30万吨,还肩负着全国近八成的外贸出口任务。
但举办啤酒节的想法并没有就此搁浅。“从那时候起,我们一直在做深入调研,共修改了3次成型的啤酒节方案。”时任市旅游局政工处副处长单保宣告诉记者,因为啤酒在青岛最有群众基础,适合办节。
“了解到青岛啤酒二厂即将投产,只要啤酒能供应上,我们就能办啤酒节了。”1990年9月26日上午,时任市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志伟仍然很忐忑,因为她代表市旅游局再次在市委常委会上做了 《关于举办青岛国际啤酒节实施方案的汇报》。这一次,市委常委会原则同意了举办方案。
启动
参照慕尼黑啤酒节照片筹划
曲法纯有4个中学同班同学毕业后分配到了青岛啤酒厂,其中一位分配在后发酵车间,那是啤酒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经过这道工序之后,啤酒就可以装瓶了。那年月,爱喝啤酒的曲法纯隔三差五就会去啤酒厂车间找这个同学玩,同学会用米达罗(青岛人对截锥形水桶的称呼)接来啤酒给他喝。“那可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鲜原浆啤酒,每次都是觉得喝不够,但又不好意思再向同学要了。”曲法纯说,他这个时候也从同学那里知道,市政府在筹办啤酒节了。
18岁就进入青岛啤酒厂工作的王德枋,一开始做酿酒工人,后来调到厂里当了工会副主席,也成了首届啤酒节的筹委会成员、总策划、现场副总指挥。“啤酒厂有几个年轻人在德国杜明斯啤酒学院进修学习了四五年,而这所学校就在慕尼黑,他们目睹了慕尼黑啤酒节的盛况,被当地市民的狂欢和对城市带来的影响力所感染,还带回来了几张照片,有彩车游行、啤酒大篷、嘉年华。”王德枋说,就凭几个照片,他们开始了第一届青岛国际啤酒节的筹划。
筹备
连熬几夜写出20厘米厚方案
1991年,青岛啤酒二厂的投产,让青岛啤酒的产量翻番,给青岛国际啤酒节的举办奠定了物质基础。1991年5月,市政府、市旅游局和青岛啤酒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首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新闻发布会,中央各媒体和倪萍等青岛籍明星等近百人出席。“当时啤酒节确定在6月23日,是因为恰巧这个时间青岛在举办‘青交会’,想达到两个节会互相衬托的目的。”单保宣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