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获诺奖后成了文学活动家
在马尔克斯的诸多评传中,他的哥伦比亚老乡达索·萨尔迪瓦尔写的传记《回归本源:加西亚·马尔克斯传》较有代表性,遗憾的是只写到了1967年,《百年孤独》出版后马尔克斯的声誉正如日中天时就结束了。2001年卞又成、胡真才两位西语文学专家翻译出版了该书。
昨天,人民文学出版社外文室西语专家胡真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世纪初他在西班牙曾经跟萨尔迪瓦尔谈到过这个问题,“当时我问怎么没有写下去,他跟我说,70年代之后的马尔克斯真的没有什么好写的,特别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基本是在镁光灯、闪光灯下生活,成了一个文学活动家了。”胡真才透露,马尔克斯本人原想写三部自传,“但是他自己就写了一部,而且还没写到1967年,大概只写到了60年代初。”
谈到对马尔克斯作品的理解,胡真才称他本人推崇马尔克斯六七万字的中篇作品,比如《一个遇难者的故事》,“马尔克斯绝对是一个讲故事高手”。
莫言
牙钻声中想起读“百年”的情景
“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这是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颁奖词。诺奖评委认为,莫言作品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对于马尔克斯,莫言从不掩饰对他的赞美。
昨天上午,莫言在医院看牙时,从牙医那里得知了马尔克斯去世的消息。他在给腾讯文化供职的侄女杨菁回复短信时说:“在牙钻的轰鸣声中,我想起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作家几乎是集体阅读《百年孤独》的情景。我不能说马尔克斯是当代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但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世界上的确没有一本书像《百年孤独》那样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莫言透露,自己本有过一次与他见面的机会,但因马尔克斯生病错过了,“感谢这个天才的头脑,他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小说,他也发明了让自己永生的方式。”
莫言随后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谈到第一次读《百年孤独》的情形:“心情是难以形容的,就像马尔克斯在巴黎读到卡夫卡一样,非常惊讶,拍案而起,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
马原马尔克斯流行时马原已经过气了
昨天,隐居云南的先锋派作家马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马尔克斯在“拉丁美洲文学爆炸”运动中最推崇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博尔赫斯才是那一代作家中一流的作家,让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潮流变成经典。”
被问及马尔克斯为何在中国的知名度如此大,马原说:“一个是南美的历史,特别是政治史,跟中国有很多的相似性;另外一个,诺贝尔奖推波助澜,中国人对这个奖项的关注远超世界其他国家,诺贝尔奖让《百年孤独》变成了一个大众文学经典。”
有些文学评论家认为,马原的《虚构》和“叙事全套”是受了马尔克斯的影响。对此,马原有点无奈:“我的小说主要是1982年到1985年写的,而马尔克斯作品到中国大概是1985年后。我读到马尔克斯作品时已经30多岁了,有了对小说的理解和创作方式。用句别人的话说,当马尔克斯流行的时候,马原已经过气了。”
京华时报记者田超高宇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