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圣城济宁消息网讯 记者 郭永
借助经济强市的优势,兖州市以更高标准、更高请求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服务大厅,统一建成20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供给全方位的服务,实现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在享受公务服务方面的均等化。
随着服务中心的启用和各项公共设施的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全,社区居民本来基础上是地步和家庭两点一线,如今,累了可以到健身区放松放松,闲了可以在阅览室翻翻报、看看书,遇到个难题可以找便民窗口问一问。截至目前,兖州市启动建设14个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多层住宅楼300栋120多万平方米,5000多户农民喜迁新居,享受着新型社区带来的各种方便。
不管是采用分步实行还是一步到位的模式,旧村重新组合,本来的党组织也被“打破”,新型农村社区的党组织如何组建、如何履行职能、如何开展各种运动是今年新型农村社区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兖州的做法是由乡镇选派干部担负党总支书记,各村支部书记担负总支委员,组建新型农村社区党总支,履行党组织的职能,开展各项运动。
2008年,兖州被省委、省政府命名表扬为“省级文明城市”。但是,在农村,由生产、生活产生的垃圾数量日益增加,垃圾处理设施和方法落伍,垃圾围村、围镇等种种问题,与省级文明城市的称号越来越不相称。兖州市利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契机,建立起“户集、村收、市(镇)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
兖州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说明说,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能够施展作用在于保持3点原则:保持垃圾治理与资源利用相联合。提倡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对可回田复土、堆肥利用的垃圾尽可能加以回收利用;保持因地制宜与就近处理相联合。各镇联合实际情况,按照就近处理、生态化处理、低成本运行的请求选择垃圾处理模式;保持设施共建与服务共享相联合。一镇一村地建立 “垃圾收集——垃圾转运——垃圾处理”完整的垃圾处理系统,实现设施共建、资金共担、服务共享的目标。
截至去年底,兖州市实现了城乡环境卫生的一体化管理,建设垃圾中转站近百个,每个中转站服务3000-5000人,全市十个镇(街)的7万农户实现了“门前清”。X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