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政治、经济一直保持稳定,加之瑞士法郎币值稳定且有40%的黄金支持,是响当当的“硬通货”,这吸引了世界各国富人到瑞士银行开设账户。但更重要的是,瑞士银行的保密制度让人们觉得把财产放到瑞士银行更安全,不管这种财产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
2014年5月6日,瑞士与46个国家签署《税务事项信息自动交换宣言》,承诺执行银行间信息自动交换全球新标准,以打击逃税和税务欺诈,这意味着瑞士银行保密制度的实际终结,正如瑞士《商报》5月7日对此报道所用的题目“避税天堂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瑞士银行保密制度有些什么内容?
1713年,瑞士日内瓦市议会通过法律,要求银行必须登记、保存客户信息,但不得把客户信息泄露给第三方。这是瑞士银行保密制度的法律渊源,但当时的这个银行保密法属于民法,只规定银行因泄露客户信息给客户造成损失的,客户可以对泄密银行提起民事诉讼,但检察官无法对其提起刑事诉讼。
瑞士具有刑法效力的《联邦银行和储蓄银行法案》(简称《1934年银行法》)是1934年11月8日开始生效的,该法第47条规定银行不得将客户信息泄露给第三方,如违反该项法律,责任人要面临6个月到5年的监禁和5万瑞士法郎的罚款,而且银行保密法对银行职员终身有效,即使银行职员离职、退休或被解雇也要追究其责任。
瑞士银行保密法只在瑞士领土有效,对瑞士银行在世界各地开设的分支机构,则必需遵守所驻国家的法律。
虽然在瑞士银行保密制度下可以针对某些案件提供客户账户信息,但前提是其银行客户必须是明确的法律诉讼主体,如果不是涉案当事人或有可靠的犯罪事实,银行照样不提供账户信息,这就给政府(包括外国政府)打击洗钱、盗窃、贩毒、走私、欺诈、恐怖活动、官员腐败等犯罪行为设置了障碍。假如贪官把钱存入瑞士银行,在检察机关没有掌握该贪官贪污受贿证据的情况下,就无法获得该贪官在瑞士银行的账户信息,尽管该贪官把腐败所得的数亿美元资产存入瑞士银行。因此,瑞士银行保密制度从建立那天起就广遭诟病,瑞士银行也由此被称为是“藏污纳垢”的地方。
保密只是针对第三方,客户不能匿名存款
不少人误解了瑞士银行的保密制度,认为客户可以匿名存款。
其实,银行保密是保护客户的账户信息不泄漏给第三方,但还必需凭真实身份证件存款。对外国人来说,存款人必须在18岁以上并且持个人护照开设账户,可以存任何货币,但大多为瑞士法郎、美元、欧元和英镑。存款时还要保证这笔钱来源合法。所以,在瑞士银行开设账户需要很多证明文件,并非可以匿名存款。
瑞士银行家协会国际联系部主任詹姆士·纳森对此解释说:“瑞士银行强调和坚守的独特做法是对客户资料的绝对保密,但这并不代表瑞士银行不需知道客户的个人资料,相反,每一名开设户头的客户都必需提交个人详细资料,但这些资料仅限于银行知晓,银行不得把客户的个人资料外泄。”
瑞士银行虽然可以用账号代码开设账户,但也需要查验身份证明和资金来源证明,而且开设这种账户至少存入10万美元,每年至少要向银行支付300美元的保管费。
瑞士银行的“保密”也不是铁板一块,在以下四种情况下,银行可交出客户信息:民事诉讼,债务清偿和破产,刑事诉讼,国际犯罪司法互助协议要求。
瑞士是《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签字国,该公约有“资产追回”的规定,签字国有义务把外国腐败官员隐匿的资产返还给当事国,将这些资产用于国家发展项目投资,瑞士银行已将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存在那里的5亿美元还给菲律宾政府,把尼日利亚前总统阿巴查存在那里的6亿多美元返还给尼日利亚政府。
瑞士银行二战中扮演的角色褒贬参半
瑞士银行在二战中扮演的角色褒贬参半。
当时,纳粹德国想调查瑞士银行里犹太人和德国认为是“敌对国”的财产,银行保密法未能让纳粹德国的企图得逞。德国便称瑞士银行保密法侵犯了德国的“国家利益”,随后,德国宣布其公民如果在瑞士银行开设账户将按“通敌罪”判处死刑。这更让瑞士坚信银行保密制度的重要性,因为如果泄露了一个德国人的账户信息,就意味着处死了这个德国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