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残手拉手:王晓平:意外聋哑学木工 开厂只招残疾人
来源:山东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民生直通车》
齐鲁网济南5月18日讯 一提到木工大家伙都会想到鲁班,今天,咱们一块到寿光去认识一位特殊的木匠。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民生直通车》报道, 王晓平正带领着几个工人干活的,从干活的架势和熟练程度来看,他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并且比正常人干得更仔细,其实他是一位聋哑人。
为了方便交流,王晓平的妻子给记者当起了翻译,实在看不懂了,王晓平就用手写给记者。
1972年出生的王晓平,因为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父母对他都非常疼爱。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王晓平咿呀学语时,一场突如其来的脑膜炎夺去了他聆听声音的权利,没过多长时间,他的语言功能也丧失了。9岁时,王晓平被父亲送到了寿光市聋哑学校学习,知道这一机会来之不易,王晓平在学校里学习非常刻苦勤奋,每次考试都能拿到双百分。
毕业以后,王晓平选择留在学校的木器厂学习木工,因为天赋出众,再加上本身刻苦勤奋,王晓平仅学习了一年就出徒了。
学成了木工手艺后,王晓平先后到寿光市多家木器厂工作,目的就是想通过实践多学习一些木工手艺和知识。只要找到一份工作,王晓平就会付出比常人多十倍的辛苦去努力钻研,就这样,王晓平的手艺越来越好。由于他下的工夫比别人多,做的活也特别细,受到老板的赏识。
在木器销售旺季,王晓平一个月可以挣到2000多元钱,这在当时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在外人眼里,一个残疾人一个月能挣这么多钱已经算非常不错了,但王晓平却有自己的苦恼。妻子说,“有些个体户老板心很黑,他以前给个人干的时候,有时工资按件,扣他钱了,他就不愿意啊。他就说人家老板很黑。”
就这样,王晓平心一横自己创业,作为一个正常人要是创业都不是一件容易事,一个聋哑人创业的艰辛就不用说了。为了自己的想法,也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王晓平和妻子走上了艰难的创业路。
2006年,王晓平和妻子用这凑来的1万元钱买了一台装修用的机器。有了工具,终于可以开工了。夫妻俩海飞自己的木器厂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源林木业”,主要从事家庭装修和家具制作。工厂虽然开工了,但是活又成了问题。 妻子说,“有来要东西,有时客户来看样品定做,你比如要的货架子,都是先做出样品来,他要五个,我先做一个看看,看好了你再要。”
俗话说,买吃的先尝后买,知道好歹。做木工,王晓平也来了一个先验货,再续订单,就这样,路子一点点的宽了起来。路子宽了,厂子的活多了,然而,人手又成了问题,就在这个时候,王晓平又做一个决定,那就是要帮助那些跟自己一样的残疾兄弟。
他的木器厂闯出名堂后,有不少同村的人想把自己的孩子送来打工顺便跟着他学徒,但王晓平一一拒绝了。他告诉大家,他只招聋哑残疾人,因为他深知聋哑人生活的不易。从创业开始,就一直有4名聋哑青年跟着他干,现在发展到了12名。王晓平也毫不保留,耐心地教给他们手艺。
编后:上帝关上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相信只要努力,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能实现梦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