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新各模块在非选择题中的组合方式,体现模块特色
不同模块的知识特点、能力要求、思维方式各有侧重。3道非选择题部分,经济模块单独考查一题,政治模块与哲学模块组合考查一题,文化模块与哲学模块组合考查一题。这样的创新使情境设计更加流畅、逻辑结构更加紧密,对学科内不同模块的考查更有针对性,突出了模块本身的知识特点、能力要求、思维方式,使考生在作答过程中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清晰、思维更加连贯。例如第40题,单独考查经济模块,围绕电子商务这一主题,提供了发展状况数据统计表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两部分材料,分别从分析意义和提出对策两个角度设问,由浅入深地考查了考生将文字、数据、图表转换为经济信息的观察与理解能力,运用经济原理观察现象、揭示意义的推演与分析能力,针对经济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的决策与论证能力,展示了经济生活模块的思维特点,试题的经济学味道更加浓厚。再如第41题,将政治生活与哲学生活相结合进行考查,以建设生态文明入题,引导考生深入思考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大决策的哲学依据和决策运行机制,通过呈现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党的科学决策、人大立法等材料信息,展现生态文明这一重大决策的理论根据和现实决策过程,哲学与政治的结合设问更加有利于考查考生对生态文明建设必要性、哲学原理现实意义、决策制度化的阐释和论证能力,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三)注重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考查,凸显思维深度和广度
非选择题通过精心设置的设问来实现考查目标,注重结合材料,不是直接考查单一知识点,而是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更重要的是对思维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注重对逻辑思维深刻程度和发散思维开放程度进行考查。如40题,第(1)问设问考查电子商务发展的经济意义,考生需要解读表格数据信息,从表格数据信息中读出"拉动消费""扩大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三个较明显的经济意义,在此基础上,考生还需依据已获得的经济数据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对浅层次的意义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解读,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即"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等,作答所需知识层次清晰,作答过程体现了逻辑思维准确性、递进性和完整性;第(2)问考查政府应如何解决网络售假问题,考生需运用具有灵活性和广延性特点的发散思维,结合日常生活经验进行归纳,要求考生从完善市场规则、社会诚信、商务诚信、政府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等多个角度开放性的探究解决方法。
三、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一)试题注重价值观引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试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学科的教育功能。试题立意积极而深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思考社会现实。试题通过丰富的材料和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设问来引领和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辨别复杂的社会现象,培养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例如,第24题对种粮农民实施补贴政策,引导学生关心国家粮食安全,关注三农发展;第25题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引导考生关注汇率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第27题课堂场景与特定政治场景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第29题在外交关系中努力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外交政策;第34题以"完美"与"不完美"的比喻入题,考查哲学道理的理解和运用,在特定的考试环境中,启迪学生在面临高考压力时,客观认知自己,鼓励学生做更好的自己,为自己的每一点进步而喝彩!
试题注重引导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试题选择了学生身边的生活案例和社会热点问题,创设了不同的经济情境、政治情境、文化情境、哲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例如,第31题以志愿者队伍的发展为切入点,描述了志愿者们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志愿精神,探讨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经济发展与思想道德发展的关系,强调了践行社会主义以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拉近了"志愿精神"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引导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