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白理事会必须在村党支部、在村委会的支持和协助下开展工作。"
"红白理事会要坚持破旧立新、移风易俗的原则,反对铺张浪费。发扬一方有事、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一切从团结愿望出发,树立助人为乐的思想美德。"
"老人正常死亡,实行火化,骨灰盒掩埋,不得使用大棺材。"
"出殡当日不准请响器,不定架鼓,招待亲友一律大碗菜。"
"丧葬礼节,尽量从简,提倡开追悼会,反对复古、繁琐的封建迷信做法。"
这几条是红白理事会最初的章程,从2008年至今从未改变过。这些章程虽然简单,但没有人敢轻易触犯,它也成了村里人在办红白事的时候不可逾越的硬杠杠。
李瑞红说,红白理事会的成员以身作则,成为影响村里人习惯转变的重要环节。
数据
五年时间村里节省开支上百万
记者在陈堂村采访的时候,恰好有一户人家正在办丧事。记者看到,除了儿女邻居之外,其他亲戚都没有在场,不设灵堂,没有棺材,没有孝衣,不放哀乐,没有响器;逝者的孩子也只是在手臂上缠上一块白布条,表达了哀思之意。
逝去老人的孩子告诉记者,按照村里的习惯,这次丧事也是在红白理事会的帮助下一手操办的,老人健在的时候孩子们都十分孝顺,享了不小的福,走后也没有遗憾,所以他们也很支持简办。
村里的邻居随礼不坐席,同样中午一碗大锅菜。李瑞红说,以前预算过万的白事,现在用个千元左右就解决了。
在陈堂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老人在家看孩子别有意见,年轻人在外挣钱别逞能".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年轻人在外挣着钱了,一定要想着孝敬老人;年轻人在外面挣钱,老人在家也应该帮孩子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别给孩子添堵。
李瑞红说,其实除了红白事等具体的事儿之外,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如今在村里已经远远超越了刚开始设立它的初衷。
李瑞红告诉记者,解决家庭纠纷、化解邻里矛盾、调和婆媳关系,红白理事会的成员毫无报酬地开始充当村里的"和事佬",不仅为村里人解决实事儿,而且充当着思想的排头兵。
"村里提倡'厚养薄葬',现在大伙都在红白理事会的影响下转变了观念。老人健在的时候都争着抢着去尽孝;老人去世后就能简单操办的就简单操办了。"
从2008年2月至今,红白理事会成立已经有6个年头,李瑞红仔细算了一笔账,每年光改风易俗这一块就能节省30余万元。五年下来,红白理事会为村民节省开支已经超过了一百余万元。
"如果不从一点一滴做起,不去算这个帐,可能大家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因为这些不良风气造成巨大浪费是十分不值得的。"上述数字让李瑞红更加奠定了要继续搞下去的决心。
发展
"陈堂模式"在全镇开始推广
从5月1日开始,这种移风易俗的"陈堂模式",开始在闫楼镇52个行政村推广。
记者从闫楼镇镇政府拿到的移风易俗实施方案中了解到,根据要求,党员干部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时要带头勤俭节约,自觉抵制讲排场、比阔气不良风气,婚丧喜庆事宜,一律由村红白理事会统一办理。提倡新事新办,节俭办婚事,杜绝铺张浪费。
根据要求,葬礼中严禁使用棺材,严禁摆设酒席招待吊丧人员及助忙人员,一律采用大碗菜的方式招待,不喝酒,不上高档烟;严禁唱戏、用吹鼓手、使用高音喇叭,简化礼仪程序,减少不必要的迎客送客礼节,尽量减少送葬人员,提倡带黑纱(或白花)、行鞠躬礼。
根据实施方案要求,党员干部办理婚丧喜庆事宜,要在亲戚(直系亲属、三代以内旁系亲属及近姻亲)范围内进行。除了组织上派人参与必要的事宜外,不得亲自或授意他人邀请本单位、下属单位管理和服务的单位和个人。严禁安排机关工作人员用单位电话通知。各村结合实际组建或完善由威信高、责任心强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族长参加红白理事会,规定各村支部书记为会长,两委委员及两名退休老干部为副会长,各村红白理事会由镇统一监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