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武力的外交就像是没有乐器的音乐。”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曾这样比喻。
的确如此,军事与外交,总是以某种规律性步伐跳着国际政治的探戈。尤其在摩擦与竞争俱增的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单纯军事手段解决冲突和矛盾,已经显得“力不从心”。
近期,隶属于美国国务院的政治军事局低调成立。若将美国国家政治比作大脑,政治军事局可谓是左手军事、右手外交,在对外交往中实现着军事与外交更富协调的运作。
硬币总有两面。美国没有军事外交的概念,多以“非战争中的军事行动”来界定与中国“军事外交”相似的概念。美政治军事局所对应的事务,与中国军事外交的内容有着相当部分的重合,这为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军事外交提供了更为清晰的交流频道。
政治军事局下设于美国国务院,似乎更好地隐去了其特有的军事敏感性,但就其实质功能而言,是一个不折不扣培塑美军军队形象、打造美国全球影响力、亲和力的重要平台。
政治军事局的成立颇让人纳闷,那个说话声音一向高调门、粗嗓音、充满不屑的美国怎么变得内敛且温雅了。
在关于“我们是谁”的自我介绍中,政治军事局(Bureau of Political-Military Affairs),简称PM,这样定义自身使命:致力于整合军事与外交,为共同应对安全挑战锻造强有力的国际伙伴。
其实,美国和美军说话的内容实质并不曾改变,PM要改变的只是美国的说话方式。这并非仅仅基于美军当下的需要,这种战略设计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成型。
在一份《预防性防御:一项美国新安全战略》的研究报告中,曾任助理国防部长的A.卡特博士和曾任克林顿政府国防部长的W.佩里博士,针对冷战结束后美国所面临的“新威胁”,提出要制定和推行一项预防性防御战略,在这项不同于传统威慑战略的战略中,五角大楼仍起着关键作用,同时又“是一项内容广泛的政治军事战略,包含了外交政策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和军事”。
这项看似重在“预防”、实则张力十足的战略,强调运用各种综合手段消除任何对美国利益所构成的威胁。从这个角度解读,美国国务院政治军事局实则是一个军队完成政治任务的形象工程。
为充分有效地履行职能,PM下设国防贸易管制理事会(DDTC)、负责公共事务和公共外交活动的国会和公共事务办公室(PM/CPA)、国际安全行动办公室(PM/ISO)、计划和倡议办公室(PM/PIA)、安全援助办公室(PM/SA)、安全谈判和协议办公室(PM/SNA)、外交政策顾问项目主任办公室(PM/POLAD)、地区安全和武器转让办公室(PM/RSAT)、武器转移和销毁办公室(PM/WRA)共九个下设机构。
如今,在助理国务卿庞尼特·塔沃领导下,这一机构将要成为国务院与国防部的重要纽带,在国际安全领域、安全救援、军事行动、防御战略计划、国防贸易等领域,政治军事局提供积极的政策牵引。
从政治军事局的组织架构和任务领域分割来看,其战略设计可谓既是美国软实力重铸的务虚之选,也是满足美国当下的现实需要的务实之举。
在现实政治中,军队形象问题作为软实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具有某种系数效应,其好坏直接决定着军事行动成本的大小。长期以来,美军之所以能够依靠较少的实力投入,发挥远远大于其实力投入的效应,很大程度就依赖其强大的“软实力”。
但是,自美国“和平演变苏联”结束了冷战后,在国家和军队形象上的自信急剧膨胀。从美军2004年5月的阿布格莱布虐囚丑闻,到2005年曝光的萨达姆裸照事件,从2006年的哈迪塞屠杀平民和奸杀妇女事件,到2012年2月驻阿富汗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的美军士兵焚烧《古兰经》事件,世界对美军的形象认知,尤其是美军驻地民众对美军的形象认知,早已从是非标准(对还是错)转向了价值标准(好还是坏)。同时,驻在日、韩两国的美军官兵,每年犯下的大量的刑事案件,使得驻海外的美军已经显得“无恶不作”,美军国际形象可谓是雪上加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