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号病房楼在医院最后面,距离餐厅有500多米,患者买饭一个来回趟就要花掉近半个小时,确实存在不便。我们及时启动配餐到床前服务,为特殊患者、无陪护患者提供送餐服务。”餐厅相关负责人林海介绍,从早上8点半开始询问订餐情况,并借鉴各医院经验,改善就餐不方便问题。
管理一体化,患者才得实惠
“不管医院隶属于谁,要让患者享受同质化的服务,虽然兖州院区各项运营成本较高,但不会转嫁到患者身上,医院会进行贴补。通过加强人才流动,快速提升兖州院区技术和服务能力,让百姓到兖州真正享受到三甲医院的服务,而且还少花钱。”于世鹏说,通过先期对科室、病区规范,明确责任,效率明显提高;而改变绩效考核、调整管理体系等举措,职工的责任感也得到增强。
科室、病区规范管理后,原有的五官科分为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中医科分为肾内科、内分泌、中医门诊,由此医院也面临人才断层的问题。于世鹏说,医院也探索实施科室一体化管理的路子,快速提升服务能力,先期把耳鼻喉科、生殖医学科作为试点,由附院专家担任主任进行管理,打破人员的隶属关系,两院区医生轮流值班,提升人员能力,真正让患者在兖州院区享受同质化服务。
兖州院区耳鼻喉科主任李晓喻介绍,一体化管理,让科室和人员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去提升,科室专家轮流到兖州院区坐诊、查房、手术,分流患者候诊压力,当地患者在家门口享受三甲医院的专家服务,更方便;而通过内部培训、医护间互动交流,本部医生增加更多实践机会,提升医生个人能力;对附院来说,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医院有更多精力专注于疑难重症患者的治疗,提高就诊效率,进一步拓展医院服务能力,从而更好的留住患者。”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作为兖州院区的坚强后盾,全力支持医院发展,双方的所有资源可以共享,附属医院好的经验可以进行复制,通过知名专家到兖州院区坐诊、查房、手术,帮助兖州院区形成品牌和特色专业。”济宁医学院副院长、济医附院党委书记司传平认为,此次战略合作,是充分论证和调研后的决定,通过与其硬件的充分结合,实现双向转诊、分级医疗,外延医院服务空间,打造区域医疗新平台。
员工收入提高,工作劲头更足
兖州区人民医院改制以后,保持医院公益性不变、行政隶属关系不变、职工身份不变、职工基本薪酬不变、政府对医院政策基本不变。
社会资本控股医院后,医生属于事业编制,未来医院经营不好会不会说开人就开人?自从兖州区人民医院宣布改制后,太多的问题在坊间发酵,众多疑问也索绕在不少职工心头。
一段时间观望后,职工心头的“包袱”渐渐卸下来了,“不管跟谁干,职工装在兜里的钱没减少,还有了以前没有的新增绩效。”在医务人员王馨看来,相比以往的“大锅饭”,更体现了收入分配的公平,“以前干活多少,工作量考核到科室,现在直接到个人,体现了劳动的价值,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王馨一样,改革带来的沉淀,让不少新老职工感觉未来日子更有了奔头。
“我们是股份制医院,政府还有40%的股份,不是完全成了私立医院,华勤在当地也是影响力很大的企业。”在医院工作近20多年老员工看来,民企的进驻,医院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从前上班迟到,现在都是提前上班、晚下班,医院就诊流程等各项服务更优化了。”
对于医院体制的改变,入职3年的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赵维元认为,不引起恐慌也是不正常的,但目前看来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改制的那几个月我正在休产假,只拿每月2000多元的基本工资,没有什么变化。改制后的第4个月上班,工资条上增加了新增绩效,工作量考核到个人,也直接调动了个人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