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把个明朝“翻”了个底朝天,但在创作的过程中仍然时常碰上“卡壳”的时候。因为白天上班,晚上又写作到深夜,长时间坐着导致杨义堂的腰肌也出现劳损。为了缓解这些压力,他便经常凑周末跑去竹竿巷、大运河畔去休息、寻找灵感。
“书中有一段写宋礼第一次来济宁开河的时候剪彩,因为街头巷尾人挤人十分热闹,使得来济宁看望他的女儿被挤下了河,一个青年军官跳下河去救她,许多老百姓也纷纷从商铺里抗出竹竿来搭救。”杨义堂说,这样的场景正是他在竹竿巷闲逛时,看到街边商铺里摆卖的长竹竿而联想到的。
在完成第一遍创作的时候,杨义堂只用了大约5个月的时候,但是因为总觉得差些“火候”,所以他又决定再次前往汶上县南旺镇,去找寻书中所提到的白英、宋礼的后人。“南旺镇现在还有白庄和宋庄,后人多为这两位祖先守陵。”在走访的过程中,杨义堂得知那里白、宋、潘三家不通婚,一些年轻的后人说是因为过去三家曾因利益闹翻过。
感到创作遇阻的杨义堂因为这样一个结果有些失望,但不愿放弃的他之后又反复来到南旺镇去寻找了解过去的后人。“每逢周末,我就骑着自行车到南旺镇去走访。”他说,终于在去了七、八次之后,一位70多岁的老者告诉他,其实三家不通婚是因为白、宋、潘三人曾义结金兰,亲如兄弟的他们才不让后人彼此通婚。
广征意见,故事情节才得以不断丰满
在创作《大运河》之初,杨义堂本是将白英、宋礼、潘淑正三人都作为主角,但随着初稿的完成,原济宁市委秘书长郑仲逊则给予建议:“宋礼是工部尚书,治水是他的本职工作,潘淑正乃济宁同知,又不懂治水,这种情况下你更应该着重写农民水利专家白英,他能更好的代表中国老百姓集体的智慧。”
就是一个个这样的建议,让杨义堂虽然只用了半年的时间便完成了故事的创作,但前后却历时两年,修改了十余遍。在《大运河》还未出版之前,作品便在《起点中文网》和一些媒体上连载,因为书中涉及到许多大运河沿线城市的传说故事,所以在网上也引起了热议,几乎每天都有热心读者和杨义堂交流。
书中所写的潘淑正,祖籍是浙江台州。杨义堂因为将其描写为一个憨厚、忠良,但却不懂水利、有些书呆子气的官员,还曾引起了浙江台州潘家后裔的“不满”。然而几经沟通,这些后人也对文学作品的创作表示理解,更因为作品的影响开始修家谱,使得当时台州当地媒体刊文称“《大运河》推动了潘氏后人对祖先的认可。”
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在上海、江苏无锡等地的白英的后人,也积极与杨义堂联系,不仅提供了许多他们所了解的祖宗的故事,而且还通过杨义堂的联系回到南旺镇认祖归宗。“正是因为和这些来自全国各地许多相关人士、历史专家、热心读者的沟通、交流,才使得《大运河》得以不断扩充故事量。”杨义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