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运河立传的人
——访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入选作品《大运河》作者杨义堂
“感谢义堂,写出如此恢弘的作品,在大运河申遗的伟大进程中,使得中国文学没有缺席。”说这句话的,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何建明。而他所指的文学作品,正是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著名作家杨义堂历时近三年完成的近30万字的文学著作——《大运河》。这部堪称献礼大运河申遗成功的长篇小说,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可以说是几经波折。
南旺运河枢纽唤起了他的创作冲动
在创作《大运河》之前,杨义堂的另一部文学著作《大孔府》就曾大获成功。济宁作为孔孟之乡、运河之都,他的这两部作品虽然都代表了济宁最著名的历史文化,却除了地域上的联系之外,彼此在历史的长河中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而为什么在成功创作《大孔府》之后,杨义堂要转个180°的弯,去围绕京杭大运河创作一部文学作品?“其实这都源于我来到济宁市文物局工作后,一次去南旺分水龙王庙考察的经历。”杨义堂说,2012年初,他调到市文物局工作,因为正好赶上了大运河申遗,他多次前往汶上县南旺镇去考察。
“第一次看到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工程,我被深深地震撼到了。”作为15世纪的工程,当时的南旺分水枢纽主要作用是将大汶河的水引入小汶河,再流入运河。古代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利用南旺的地势和特殊的水利结构,不仅将水引入运河,而且还成功分流河水,使大运河南北畅通。
有感于在那个人力、物力都匮乏的年代,却能完成如此宏大的工程,杨义堂决定着手创作一部与大运河有关的文学作品,同时也为大运河申遗助威。“我是梁山人,从小就在大运河边长大,和运河自然也有着深厚的感情。”杨义堂说,而他90年代大学毕业后就来到济宁工作,也搜集、积累了许多与运河有关的历史资料,“以前没有创作的灵感和冲动,但见到南旺分水枢纽后,一切似乎就都水到渠成了。”杨义堂说。
为了写出历史味儿,看遍明代小说
《大运河》所描写的,是明代永乐年间济宁同知潘淑正与工部尚书宋礼联手开凿大运河,渴望使大运河能直通北京,圆明成祖朱棣的迁都梦。未曾想因为对水利不熟悉,加之不了解济宁的地势特征,使16万河工的付出都付之东流。为了改变失败的现状,而寻找到了南旺当地民间的农民水利专家白英,以化解困境。
“我之所以要把故事背景放在明朝,也是源于靖难之役后,朱棣迫切的想要迁都北京,但迁都若走海运,风大浪急,而且有倭寇从中作梗。”杨义堂说:“所以疏通济宁这一段200里的运河,放在这个时期的大背景下最合适了。”
虽然说起来容易,但明朝作为一个长篇小说发轫的时期,如何能把自己的作品也写出历史小说的味道,写得像明朝的历史,也着实让杨义堂犯了难。于是他在大量查阅《明史》、《朱元璋传》、《朱棣传》等史书的同时,又重新翻阅《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三言》、《二拍》等明朝时期的小说。杨义堂说:“你不看透明朝人写的小说,不琢磨透他们当时的生活,又怎么能写出带有明朝味儿的书?”
这些杨义堂大学时就看过的书,重新再翻阅后,他所寻找的角度也截然不同。杨义堂告诉记者,《三国演义》对他的创作影响很大,书中那种对君王的“忠”,和对兄弟的“义”,都让他觉得可以借鉴入自己的书中,“大运河的开凿,其实也在很多地方体现了‘忠义’二字。”而《金瓶梅》因为发生在临清,距离济宁很近,也使得杨义堂从中找到了许多明朝时期这一地区的市井特色。“中国优秀传统小说是我的根。”杨义堂说。
遍寻白、宋、潘家后人,才化解创作的窘境
因为明朝史书、小说看的多了,杨义堂把许多那个时期济宁的市井文化都挖掘了出来。他说,明朝初年运河沿岸的济宁人流行玩一种“水浒牌”,也就是麻将的前身,宋江、燕青、武松这些角色都在牌上体现。“现在梁山有些老人还在玩,但是已经非常少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