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长篇历史小说《大运河》作者杨义堂
讯(记者 陈娅 高桂菊)“大运河申遗成功,我们只是拿到一个入门证,更重要的是大运河的保护”。近日,专访了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长篇历史小说《大运河》作者杨义堂先生。
济宁是大运河的最高点
:济宁在绵延数千里的大运河沿线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杨义堂:其实大运河申遗申晚了,它应该和八十年代的长城,故宫一起第一批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因为大家对大运河的历史和它在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地位都有不同的看法。
大运河最初是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通的邗沟,夫差打败越国之后,为了北上齐国,和山东的齐国争夺霸主地位,开通了当时叫邗沟的一条人工运河。第二次是公元605年到610年,是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都说他是到扬州看琼花、采撷美女才开通的大运河,其实对他有误解。第三次是在元明清时代,公元1292年忽必烈裁弯取直,把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开通为京杭大运河。大运河的历史是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历时最长、工程量最大、地形最复杂,而且还在活着的运河,今天大运河还在发挥着它的航运、灌溉等各种功能。
济宁在大运河1794公里当中,是在最高的位置点上。济宁的南旺就是在运河之水脊,在高度上它是最高的。再一个它是科技含量最高的一个点,南旺的分水工程,让运河水分流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来调节水流和漕运,在公元15世纪没有现代的科学仪器测量海拔,能够准确的找到制高点,能够设计这么大的水利工程,非常不容易。它其实比都江堰还要复杂的多。
大运河申遗经历了惊心动魄的过程
:很多人认为,大运河贯通南北、货畅其流,在历史上功勋卓著,国内外鲜有与之匹敌的。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似乎也应该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杨义堂:大运河申遗其实经历了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它有两个不确定性。一是大运河经过两千多的历史发展和变迁,很多历史风貌都已经被破坏了,再也很难恢复到历史原有风貌;二是世界遗产专家依照的是西方的标准,每个人的眼光都是不一样的,他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在这次的申遗的过程中,国家文物局童明康副局长带队到了多哈,世界遗产专家就告诉我们,你们明年再准备吧,今年是提报文件,明年再申请。我们一听就傻眼了,经过了八年的艰辛努力,结果回了这么一句话,大家非常伤心和失望。在研究讨论过程中,中国不是遗产组织的正式成员,所以一直被正式成员加塞,像日本、意大利一直加塞,一直排到最后。我们当时在家里一直给前线发短信了解情况。经过两天两夜的等待,最后一天的下午,世界遗产专家终于给了中国“OK”的答案,卡塔尔的公主才敲下了那个小木槌,这个时候全国人民心中的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
申遗成功,对运河城市济宁而言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
:我们了解到,这次济宁有11个遗产点进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杨义堂:大运河申遗,国家是按照点段来申遗的,济宁是大运河上的关键点,有南旺枢纽工程,有微山湖湖中运道。济宁最初报的点段是62个点,非常多,包括泗河上的金口坝、城区老运河,包括相关的越河、府河、洸河,还有东大寺、竹竿巷,都是我们上报的申遗点。但是因为老城区老运河被破坏掉了,还有与它相关的这些点,整个沿线的都被去掉了。所以济宁入选的就剩下南旺分水枢纽、小汶河、微山湖湖中运道等5个大项11点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