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 据齐鲁晚报今日运河报道,立秋后的20多天,是曲阜姚村镇每年最热闹的光景。外地客商蜂拥而至,数以千计的村民放下手头活计,持照明灯在玉米地中寻找……让所有人为之忙碌和兴奋的,是种名叫蟋蟀的好斗昆虫,当地村民也称其为蛐蛐或虫。村民将捉到“虫”转手卖给外地客商,不仅可得到不菲的收入,餐饮、住宿等消费也为这个偏远乡镇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财富。
为只好虫,玉米地里守一夜
25日晚7点,姚村镇纪家村46岁的纪士青吃过晚饭,穿上有些泥渍和汗迹的长裤长褂,整好背包中的圆形虫罐,试了试手电的亮度后,便出发了。出村后,纪士青骑着摩托车径直向南,本想在附近一片玉米地停下,但看到田地中已有几束错乱的光柱后,他果断发动摩托车,沿一条乡间小路向东驶去。
十多分钟后,纪士青在一片幽静的玉米地中停下。拿出专门用于捉蛐蛐的圆形网罩和手电筒,但他却不急于打开灯光。轻手轻脚地走到地边,蹲下并将耳朵尽量往玉米地一侧的方向凑近,老纪屏住呼吸好像在听着什么。
十多分钟过去了,老纪几乎纹丝不动。“蛐蛐……”一阵声响划破了安静,突然间老纪打开手电,循着声音钻进玉米地中,几分钟的寻找和忙碌后,老纪拿出腰包中一个圆形的白色小罐,将网罩中的蛐蛐轻轻放入罐中,盖上铁皮盖子后又用特制的橡皮筋扎好。“这只蛐蛐牙大头大,是个青虫。”老纪将小罐放入腰包内,又用手轻拍了两下。
纪士青的瓦匠活干得不错,到乡镇周边的建筑工地打工,是他的主要收入来源。“每年立秋后的20多天,啥也不干了,就到地里逮虫去。”老纪笑着告诉记者,他一般都是白天睡觉、晚上出门逮虫。今年最让他得意的是,自己花了一个晚上捉住的一只虫,竟卖出了3000元的好价。“好虫精明得很,警觉度也很高,想捉住它,不光要耳朵灵动作快,还得有办法。”老纪笑着说,捉虫十多年,他能够惟妙惟肖地模仿蛐蛐的叫声。他笑称,这也算掌握了一门外语了。
没白忙活,一只虫卖出900元
晚上10点,老纪已收获了12只虫,看时间已不早,他骑上摩托车准备返程。
走过多条田间小路,摩托车拐入一条较宽的柏油路。路两旁摆满了方桌和长条凳,每个桌旁一个白炽灯泡,桌后坐着多是穿着考究的外地人。桌前不断有人走过,他们将手中的白色陶瓷圆罐放到桌上,并不言语。当双方将身子凑近时,预示着交易的开始,一阵激烈的讨价还价后,以桌后人拍出几张钞票结束。
因位于姚村镇政府附近,这条南北长度近200米的交易地被称为府前街灯光市场。“这个市场白天没人,晚上9点到次日凌晨2点是最热闹的时候。”纪士青说着将摩托停下,随后便涌入灯光耀眼的人群中。与纪士青不同,63岁的齐永胜主要精力无需放在蛐蛐集中的玉米地中。每晚9点后,他便在灯光市场悠闲地踱着步。“老齐,这个夏天我就没见过比它牙还大的,你给看看。”一个皮肤黝黑的中年人好像寻觅他好久,气喘吁吁地跑来说。看过虫后,齐永胜告诉男子,“是个好东西,但两个尾巴折了一个。”
“老板,看看,这个虫。”老齐和收虫的外地客商好像并不陌生,一个身材略胖的杭州客商看好了这只虫。“800块,能再添点不?”老齐正与杭州客商攀谈,中年男子当即否定,“这么好的虫,少了1200不出手。”一番看似激烈的商议后,老齐出面,“900,双方都松松手。”随着当晚这笔最高价交易的成功,围观的人们笑着散去了。
“我玩虫快40年了,当时外地客商只知道宁阳的虫好,来姚村收虫还是我向他们介绍的。”老齐笑着说,现在他没体力捉虫,主要是帮大家看看虫,议议价。
蛐蛐交易,带火了小镇经济
在灯光市场西侧的开源旅社,32岁的王超已经营了10年。虽然全年绝大多数时间旅社6个房间都空着,但王超仍没有要转行的意思。“立秋后的20多天,我这6个房间天天爆满,收入两万元不成问题。”到王超房间住宿的都是衣着光鲜的外地人,他们白天在房间睡觉,晚上出门后凌晨才回来。“都是从外地来收蛐蛐的客商。”王超说,这些客商多来自上海、杭州等江浙一带,“他们都是看蛐蛐的专家。”除了租住客房外,颇有生意头脑的王超还做起租赁桌椅板凳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