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播传统文化的方阵中,我市尤其注重发挥孔子研究院的作用,着力把孔子研究院打造成世界儒学研究交流中心,引领国际儒学研究。为吸引更多人才,我市正加快推进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建设。目前,研究院已组织出版了《正本清源说孔子》《中国传统道德诠释》等一批学术著作。
深入实施“道德提升工程”让众多“好人”登榜亮相
截至目前,任城区仙营街道南岱村王德敏的大幅照片,已在村“四德榜”展示两年。2009年9月,王德敏的丈夫杨桂强因“脑动静脉畸形”,成为植物人。王德敏对丈夫不离不弃,每月仅以600元的低保维持生活,终于在2011年将丈夫“唤醒”。大伙儿对她的评价是“一百年出不了一个的好媳妇”。村里和区里及时通过“四德榜”等形式,对王德敏进行表彰和宣传。现在南岱村以及周边几个村,上“四德榜”的好妻子、好媳妇明显增多。
孔孟故里的人民,自古有一种向善求仁的道德追求。打造平台,引导放大这种追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济宁打造“首善之区”的另一个有效做法。
为把孔孟之乡打造成为“道德高地”,我市深入实施“道德提升工程”,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立足济宁实际,我市充分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大力实施“爱德、诚德、孝德、仁德”教育工程,努力打造富有济宁特色的思想道德建设品牌。为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我市大力宣传普及践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40则”,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感动济宁”十佳人物评选学习宣传活动,加强“道德讲堂”建设,争创全省“四德工程”示范市。加快推进党员干部政德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道德教育网络。深入推进“诚信济宁”建设,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依法依规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深化政风、行风建设,扎实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在具有服务职能的窗口单位、餐饮和商贸流通领域,开展争创“文明尚礼窗口单位”活动,培育崇文尚礼、谦和包容、诚实守信的民风。“四德榜”建设是我市道德提升工程中的一个亮点。“四德榜”的一个作用是将好人上榜广而告之,使其有荣誉有地位,以此带动更多人做好人。现在,“四德榜”在我市农村覆盖率达100%。在这种良好氛围下,去年我市有10人入选“中国好人榜”,70人入选“山东好人”,5人入选省级道德模范,入选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位。
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工程让每一个人都彬彬有礼
任城区玉苑小区12号楼的的居民,现在正在筹办第九届“邻居节”。在这个小区,退休老人主动维护小区治安秩序,孩子到邻居家做作业、吃晚饭,是经常发生的事情。现在,玉苑小区的邻居节已扩充到全区。以此为切入点,济宁市大力推进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是我市弘扬优秀道德的另一个平台。市委、市政府提出,力争在2014年进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城市行列,2017年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为推进这项工作,各级明确分工,严格执行,并在全市创立62个示范点,以典型引领“创城”。为此,我市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力争2014年进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城市行列,2017年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见实效。大力推进文明社区创建工作,提高社区便民利民服务水平。广泛推进文明行业创建活动,推动各行各业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开展文明集市、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文明示范户等创评活动。深化城乡文明牵手共建行动,广泛开展军民警民共建活动,动员各级各类文明单位与农村结对帮扶,形成城乡互动、城乡共创精神文明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制机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综合运用教育、行政、舆论等手段,在全社会营造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