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济南10月22日讯(山东台 于凡 青岛台 雷蕾)昨天下午,我国最先进的海洋科学考察船"科学"号圆满完成西太平洋科学考察航次,顺利返回青岛奥帆中心码头。历时82天的科考中,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大洋成功大规模布放深海潜标列阵,其连续观测的数据将有助于研究厄尔尼诺现象以及西北太平洋海洋环境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山东新闻》报道,本次"科学号"于8月1号从青岛起航,来自中科院海洋所、厦门大学、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等6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36名科研人员在西太平洋关键海区开展了系统的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等多学科观测和试验。
本航次调查队队长、中科院海洋所科研人员魏传杰说,"科学号"在西太平洋航次中回收了之前中国科学家在该海域布放的3套深海潜标,并新布放17套潜标,平均水深在5000米左右,在全球也是创了一个记录。
中科院海洋所胡敦欣院士介绍,新布放的深海潜标将重点观测西太平洋暖池的变化,所谓"西太平洋暖池",是热带西太平洋及印度洋东部多年平均海表温度在28℃以上的暖海区,大洋暖池的变化制约着亚洲、太平洋区域,甚至全球气候变化。预计明年将会回收本次布放在西太平洋的深水潜标。
据了解,"科学"号在青岛短暂休整后,将于11月中旬继续前往西太平洋执行科考任务。
延伸阅读:科学号科考船昨返青 航程1万海里投17个“海底卫星”“科学号”母港码头主体建成 两侧均可停科学考察船青岛“科学号”科考船昨首航 用机器人找“黑烟囱”科学号科考船实施交接 白春礼孙伟李群等出席“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在青岛交接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