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圣水峪镇,几乎每个村民都能背诵一两句儒学经典,浓厚的学习氛围改变着这里的乡风民俗,而这一切的改变都得益于乡村儒学讲堂的普及。
还没走进圣水峪镇小城子村,远远地就听到了读书声。这个设在村小学校里的不大的儒学讲堂教学点,每次开课都挤满了村民。
圣水峪镇是孔子故里,也是尼山圣源书院所在地。2012年底,中国社科院的赵法生和山东大学的颜炳罡等儒学研究者到这里考察,他们却失望地发现,说是圣人故里、儒学发源地,可这里彬彬有礼的君子之风不仅少见,道德失范现象反而严重。为了重建被破坏的乡村文化,他们依托尼山圣源书院,开办了第一个乡村儒学讲堂。以通俗化的语言,对书院附近村庄的父老乡亲传播儒家思想,进行孝道道德教育。
从村民生活琐事入手,赵法生他们用自费编写的教材,帮助村民们学习。圣水峪镇官庄村的乡村儒学讲堂虽然才开办了4个月,村里的老百姓已经离不开这个讲堂了,村风村貌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泗水县圣水峪镇官庄村支部书记汤金金介绍:整个的村风村貌有大的改观,原来邻里之间矛盾,整天街上骂架的、闹乱子的经常出现,现在呢几乎是没有了,原来不孝顺的,现在他感觉到了自己以前做的不对,也在自己改变自己。
官庄村101岁的周荣英老人幸福的生活在一个五世同堂的大家庭里,如今,生活不便的她由孙辈照顾着,孙媳妇们为老人洗脚,抢着照顾老人,这一切都得益于乡村儒学讲堂。
如今,乡村儒学讲堂在圣水峪镇遍地开花,圣水峪镇的60个行政村,村村都办起了儒学讲堂。
中国社科院儒学研究中心秘书长赵法生:我们想今后要继续地来推进乡村儒学建设,第一,我们要培养更多的义工讲师,让他们来深入乡村,扩大乡村儒学试点范围;第二,我们要编一套专门针对农民的系统化的乡村儒学教材,来长期地推进乡村儒学教学;第三个,更重要的是我们想把乡村儒学讲学的内容,和老百姓的生活更密切联系起来,要教给老百姓礼仪,教给老百姓礼乐,让他们真正地变成文明人,我们要把孔子的老家变成一个道德高地和文化示范之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