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巴格达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就可以各自回家和父母商量,由男方到女方家提亲。Omar的未婚妻,就是他和母亲一起到女方家,将事情定下来的。
订婚,更像是去“下订单”,说明男方需要给女方多少钱或者实物。不过,近几年巴格达安全局势实在太差,有钱人凤毛麟角,许多过去的规矩,也实行不下来了。
订婚对于伊拉克人有很强的拘束力。Omar已经和未婚妻冷战超过两个月,但仍保持“高冷”,有种“不管怎么样,她已经逃不掉了”的感觉。
“Omar你上一次来动物园,是什么时候呢?”我问我们的向导Omar,他扭捏的回答:“大约一年之前吧。”还不忘立刻添上一句:“和家人一起来的。”
订婚之后一年左右,双方家长就要考虑婚礼了。在伊拉克,巴格达是大城市,办的婚礼自然和其他地方不同。在我的印象中,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婚礼,但我们最不愿意遇到的也是婚礼。
正式婚礼之前,新人们会到照相馆化妆和照婚纱照,亲戚朋友们则在婚纱店外跳舞,迎接新人。跳舞的人群,蔓延到街上,很容易造成堵车,而堵车时,也是汽车炸弹的高峰期。
因此,每每听到街上欢快的音乐和跳舞的人群,我们心中总会暗暗叫苦,不由自主的咒骂这群不知死活的巴格达人。
最近几年,巴格达人流行到五星级酒店中举行婚礼。礼成之后,还要在酒店包几个房间,将亲戚朋友们都张罗到酒店中住一个晚上。
所以,照完婚纱照后,车队会直接来到酒店。我们所住的曼苏尔酒店,比邻底格里斯河,有着巴格达最漂亮的夜景和最受欢迎的礼堂。最多的时候,酒店一个晚上能举办三场婚礼。
婚礼也有贫富之分,中产阶级的婚车,只有一辆,上面装饰的是过分艳丽的假花;富人们结婚,则有成群的车队,车的品牌毫不含糊,每辆车上还都装饰着鲜花。
要判断酒店今晚是否有婚礼很简单,看门外排队的汽车数量。撤出巴格达的前一天晚上是个周五,我们在酒店外和进去结婚的车队混在一起,足足排了一个小时的队才过了安检。
进酒店后,为了显示对新郎新娘的尊重,我们也尽量避开结婚的人群:巴格达人见到中国人,总像是见到神农架野人一样,跑过来和我们拍照也就难免冷落了一对新人。
我所见证的十几场婚礼中,新郎一般西装革履,新娘则都穿着雪白的婚纱,和国内新娘们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婚纱遮住了头发,也完全遮住了口鼻,只留下一双眼睛。
但在我看来,面纱和长袍,实际是非常有女人味的,欲拒还休,最能够勾起一种奇妙的遐想。从这个角度说,巴格达的新娘子们,算是我见过最性感的女人。
对中国女孩们来说,结婚是一辈子最重要的选择之一,所谓“托付终身”。对巴格达女孩而言也是这样,这样一个热闹的夜晚过后,他们的生活即将完全改变。
伊拉克仍然是男权社会,婚后,女性不但要遮掩身体,还需要遮掩才干。在新华社办事员Ameer的4个女儿当中,只有1个婚后仍然在工作。
对于伊拉克女人们真实生活,有许多种说法,中国人说,伊拉克女人在家也需要蒙面,出门需要得到丈夫的允许,金钱大权也完全掌握在丈夫手里—中国男人们对娶到这么“乖”的女人,总是心向往之。
但我总是爱将中国人对伊拉克的说法,拿到Omar那里去求证,以得到截然相反的答案为乐。Omar说,自己就是生活在一个“女权社会”:在家听妈妈的,在外听未婚妻的。
而女性并非完全需要生活在男性家庭成员的“监管”之下。Omar就经常在曼苏尔商场和妈妈“偶遇”,一般情况是,Omar极力躲开,妈妈主动打招呼:“哦,原来你也在这?”裸露在外的眉峰一挑:“和谁在一起呢?晚上回来吃饭吗?”
无论娶得是伊拉克还是克里米亚女人,中国男人似乎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让女性充分享受了在家庭中的存在感和主动权。据说,小王的家庭中,也是这位娇小的伊拉克新娘掌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