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楠表示,以前统计口径多是户籍人口、非农业人口,现在按照城区常住人口,更符合实际。他说:“特别是沿海城市,农业人口、非户籍人口占比例很大,以常住人口来界定,能真实反映城市人口集聚情况。”
在陈飞看来,以常住人口来界定城市人口,更加符合劳动力的就业实际和人口空间分布常态。能够确保各个城市在规划基础设施和提供公共服务时最大限度地实现供需均衡。
许光建表示:“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不仅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还对社会管理等公共服务都有积极意义。”3
镇改市将变得顺利
值得一提的是,新标准对小城市标准并没有设置下限。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广东、江苏、浙江一些镇的人口和经济规模都已达到城市水平,但在行政等级上仍是镇,其审批权、资源配置权有限,基础设施亦未纳入大市政范围,各方面已跟不上人口和经济的发展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秀山指出,《通知》淡化了户籍的概念,为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扫清了一大障碍,同时为镇改市打开了一扇门。在新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下,这些镇改市将变得顺利。
目前,国家正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试点方案敲定62个地方试点,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重点,试点内容即包括镇改市。 (综合新华社等)
新闻链接
城市标准演变
联合国通常将100万人作为划定特大城市的下限,各国在各个时期的具体分级标准不尽一致。
1980年,我国首次参照联合国的标准规定中国城市人口(中心城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达到100万以上的城市为特大城市。2010年《中小城市绿皮书》界定城市规模达到市区常住人口为300万至1000万的中国城市为特大城市。2013年7月,“国家中长期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城市规模认定标准根据市区常住人口规模进行认定,市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人的城市认定为特大城市。
我国对特大城市的认定标准是与时俱进的:从人口类型看,1980年的标准是指“市区非农业人口”,2010年和2013年的标准是指“市区常住人口”;从人口数量规模看,1980年的标准是达到100万以上,2010年的标准是300万至1000万,2013年7月以后的标准是达到500万以上。
一二三线城市与新“城标”啥不同
在关于地产新闻的报道中,经常出现“一二三线城市”的说法。与新城市规模标准按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不同,政治地位、经济实力、城市规模、区域辐射力是划分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主要标准。
2014年最新中国城市等级划分显示,目前被普遍公认的一线城市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天津。济南、青岛等8个城市位列二线发达城市,二线中等发达城市有15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