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的老中医朱鸿铭至今坚持在曲阜市中医院坐诊,而且一进诊室就是一天,到了下班的点,还有人等着看病。如今退休多年的他,仍然舍不得钟爱的中医事业,把坐诊看病当做退休生活的乐趣。出身中医世家的他,也没有忘记中医技术的传承,在他的影响下,儿孙相继投身中医事业,并且传承着家族的特色诊疗技术。
A 城乡居民愿找朱大夫看病
“朱老从事中医诊疗60多年,是一位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学验俱丰、闻名遐迩的名老中医专家。特别是在曲阜,城乡居民都知道城里有个朱大夫。”提起朱鸿铭老人,很多中医界的专家都竖起了大拇指。
朱鸿铭,虽已过古稀之年,但他一头白发,面色红润,看起来可爱可亲。除了有点耳背之外,身体很硬朗。
“一进诊室,一看就是一上午,一看就是一下午,常常是到了下班的点,还有人等着看病。”曲阜市中医院副院长颜景峰说,只要朱老一上班,找他看病的人蜂拥而至。有本市的、也有外地的。
找朱老看病的人有一个共同的感觉,他待病人从不分亲疏和地位高低。越是农村的病人,越不能潦草应付,不敢有粗心之诊。
“能多看一个是一个,有时候连小便也顾不得去。尤其对于农村的病人,为了让他们不跑冤枉路,爷爷总是通知挂号室加一个号。等看完最后一个,下班的时间早已过了。很多时候爷爷也累得疲乏无力。”孙子朱正阳心疼地说。
“退休不忘中医事业。”颜景峰更愿意称其为老先生。颜景峰介绍,1987年1月,朱老奉命创建曲阜市中医院,2003年12月退休。退休后,许多医疗单位和药店都敬仰其技术、名望,对其高薪聘请,都被都一一婉言谢绝。
“为了让患者及时看上病,他坚持每周一至五上午到医院上班。”颜景峰说,老先生看病,对每例患者都是认认真真的,望、闻、问、切,一丝不苟,辨证准确精细,立法选药精当。
B 三次错过攻读高学历机会
“我出生在中医世家,幼年读私塾,后转入小学学习,16岁跟随祖父朱荫楸学习中医。我错过了三次获取高学历的机会,当时一同立志报考的同学王琦,如今成为了国医大师。我虽然是正高,但学历还是中专,这是我的一大遗憾。”老人思维敏捷,饶有兴致讲述起他的中医往事。
“我跟师的第一课讲的是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祖父强调,‘大医精诚传千古;要做苍生大医,不做含灵巨贼;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起初是上午学经典著作,下午识百草,以后只是每逢星期天讲《内经》,重点是跟师临症。”朱鸿铭跟师的第一阶段是抄方侍诊,有半年时间。
“因祖父年事已高,上课前打扫卫生、提开水、倒茶。诊病时察言观色,老师的一扬手、一掷足,都有其用意,老师想要做的事赶快做到、做周全,不要等老师指派后再去做。对老师的问症、望色、察舌、诊脉的艺术性,要随时留心记取。”朱鸿铭把这些叫做耳提面命,“高年之人,劳累一天,尽量少在下班再给讲经验,其经验常常是在临症中点点滴滴讲出来的,这就需要随时留心,随时予以记录。”
虽然年事已高,但过去的点滴,朱鸿铭仍历历在目,“就是这样口传心授、耳提面命、点滴继承,才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祖父80岁才退休,我独立应诊。由于病人都知道我跟祖父临症多年,坐‘冷板凳’的时间不长,年轻时看病就排队。”朱鸿铭说,中医学术的奥妙,就在于临床。要当一名好中医,就要多临床,多看病,不能怕累、不能怕麻烦。而前人说中医要练背功,确实体会到。
C 祖父主动烧掉三大本药帐
祖上开设济活堂。随祖父侍诊后,他又目睹为患者医治,而整夜守候。1953年,曲阜组建联合诊所,祖父医德医术好又将全部药品、药具献出,同时又烧掉历年赊欠的三大本药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