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项目建设上,坚持“服务服务再服务、立足于解决问题”,管委会90%同志都有包保任务,深入一线、现场办公,与企业同吃住、共风雨,深入践行了一线工作法;严格遵守工程建设三大机制,完善并实施工程招投标机制,使工程建设更加透明严谨。
在产业运营上,全年共完成项目立项8个,办理用地规划、工程规划、项目施工等许可证25个,房产证5个;继续坚持周三产业项目协调推进例会制度,今年共召开会议41次,解决企业工商注册、立项审批、规划许可手续等问题150余例;协助召开“为企业排忧解难现场办公会”2次,取得明显成效;建立了人社局企业服务站,为黑猫炭黑、如意、汇能化工等企业及时输送员工累计200余名;与山东化工技师学院搭建了就业培训平台,及时培养企业需求的对口专业人才。
在招商引资上,始终把项目的招引作为天字号工程,由5个副主任带队,内线注重网罗信息资源,全年新增招商储备项目36个,发行招商简报41期,为招商提供重要线索;外线四个招商分队、31人常年离职招商,京津塘、长三角、珠三角等划片布点,实现了重点招商区域全覆盖、无盲点,同时,深化实行三级专家评审机制,全年共组织评审会4次,评审项目30余个。
在精神支持上,坚持倡导园区同志之间,园区与企业之间、园区与周边环境三大和谐,保证营造稳定融洽的发展环境;坚持“带病坚持工作,轻伤不下火线”,保证服务水平的持续平稳;坚持“五加二”、“白加黑”,保证机制的高效运转;坚持“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保证攻坚克难的高质高效;坚持“立足于解决问题,服务服务再服务”,保证服务企业的质量、水平;坚持“握紧拳头、咬紧牙关,气可鼓不可泄”,保证兑现跨越赶超的信念。
在队伍建设上,全年组织、参加化工产业、规划建设等各类专业培训讲座、会议16次,派6名赴上海化工区深造,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师通过率80%以上,打造了更加专业的服务队伍;充分借助了园区三大顾问体系、中石化联合会、上海化工区、清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中科院化学所等优势平台,为园区的高速发展把脉定向。
在宣传推介上,7月份,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联播以《专业园区托起高端产业集群》对园区进行了重点报道;大众日报、中国化工报等相继对园区进行了报道;更新完善了园区宣传片,增加了英语、日语等语言,园区形象进一步提升。(孙岩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