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从2009年济宁市科协第五次代表大会至今,时间的脚步已匆匆走过五年时光。五年来,在济宁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和省科协有力指导下,全市各级科协组织紧紧围绕党政工作大局,坚持“三服务一加强”工作定位,坚持“创建品牌、资源共享”工作思路和“大联合、大协作”工作方式,团结动员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凝心聚力,拼搏进取,争当一流,为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谱写了新篇章。
积极作为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走出新路径
全市各级科协组织充分发挥人才特色优势和组织优势,科学务实,积极作为,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科学决策服务积极活跃。积极搭建决策咨询服务平台,努力在党委、政府和科技工作者之间搭建建言献策双向沟通渠道,科技专家作用日益显现。围绕科学抗旱专家座谈、高铁与济宁发展对策研究、全市经济转型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等全局性问题,组织专家开展决策服务。2013年启动了“济宁市科技专家建议直通车”活动,向市委、市政府提报的关于“全市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泗河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几点建议”等科技专家建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肯定和批示。市老科协、市化学化工学会、市农学会、市水利学会等市级学会结合各自学科特点,围绕经济、科技等热点难点问题,累计提出各类科技建议153条,有些成果纳入了党委、政府或部门工作决策。
学术交流活动广泛深入。积极打造高端学术平台助力科技创新,活跃学术思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先后承办了主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支撑”的山东省科协学术年会,举办了以“水生态文明与美丽济宁建设”为主题的首届济宁市科协学术年会,联合有关部门单位举办了“低碳经济与济宁经济转型发展”科技论坛。围绕推动学科、行业发展,市化工、煤炭、水利、医学、抗癌等学会开展了各类学术交流活动。2010年以来,市属学会累计开展学术活动300余次,邀请高层次专家200余人次作学术报告,交流各类学术成果1000余项。2013年实施全市学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4个市级学会通过社会组织4a级以上评估,6个学会承担科技服务等职能10项。
基层科普行动成效显著。围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惠农活动。与财政部门联合在全市大力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和“科普惠农示范工程”,通过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等方式,五年来共培养命名各类市级以上科普典型(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带头人、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乡镇和科普示范社区)361个,其中受到国家和省表彰奖励89个,获奖补资金1600万元,获省以上奖励项目总数和奖补资金位居全省前列。中国科协和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媒体记者联合采访我市“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情况。邹城市食用菌协会、汶上县芦花鸡协会、任城区长沟葡萄协会等一大批科普惠农典型,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科技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我市被评为全国、山东省科普惠农先进单位。
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持续开展。围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广泛开展了以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科技攻关为主要内容的“讲敬业爱岗、比科技兴企”竞赛活动。五年累计完成“讲、比”项目2300项,搭建“金桥项目”116项,结成“厂会协作”对子87个,先后5个企业被评为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先进集体,3人荣获全国“科技标兵”荣誉称号。
联合协作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高形成新格局
全市各级科协组织深入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着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我市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明显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逐步形成。
社会化大科普格局初步形成。市县两级科协充分履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积极推动建立健全《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机制。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济宁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我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阶段目标、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等;市政府与各县市区签订了落实纲要的责任书,明确了任务、保障条件、基础建设等方面的责任。各成员单位立足工作实际,加强协作配合,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大联合、大协作”科普工作格局。2011年,我市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公民科学素质电视大赛荣获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