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被视为已经实现民主化的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步入了选举困境。这些国家的最大票仓是中下层,只有照顾到这部分人利益,才能得到更多选票。由于中下层与中上层的利益出现了矛盾,选举的结果往往是社会的撕裂,政府的决策力和执行力趋弱。
郑永年:每个国家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自己的道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选择了西方模式,现在看来并不成功。新加坡选择的是自己的模式,也在不断平衡资本和社会的力量,国家主要通过将企业和政府投资的收入通过各种形式分配给百姓。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西方的发展模式并不完善,任何模式都要随着社会的改变不断发展。中国的模式有潜在的优势,有自己的发展逻辑,通过改革能够发挥出更多优势。
胡里奥·里奥斯:我十分认同新兴经济体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治理模式。中国通过坚持不懈的改革向世界展示了其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中国如今正在追求服务于公共利益的经济增长以及公平正义,并极力将中华历史文化传统与全球发展趋势相结合,值得赞赏。
中东乱局
李绍先:2014年中东形势呈现三个突出特点:一是一战后形成的现有地区政治秩序趋于崩溃,中东政治版图越来越碎片化,许多国家的边界失控。地区旧秩序正在解体,新秩序如何建立、何时建立尚属未定之天。二是阿拉伯国家政治转型危机频现。叙利亚巴沙尔政权只能控制西部狭窄的城市地域。埃及虽“恢复秩序”,但社会严重对立。利比亚深陷内战,也门趋于分裂,只有突尼斯“革命”硕果仅存,仍在艰难挣扎。三是伊朗核问题进入既难达成协议又难破裂散伙的“新常态”,预计未来将处于久谈不决的局面。
奥巴马上任近6年来,中东和反恐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一路下滑,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伊斯兰国”现象是美国“再平衡”政策负面效应的滞后显现。2014年6月“伊斯兰国”组织异军突起,对美国的中东战略利益甚至本土安全构成巨大威胁。8月19日和9月初,在“伊斯兰国”组织先后两次斩首美国人质后,奥巴马发表演讲宣布打击该组织。美国全球反恐战略6年来首次出现向中东回摆的迹象。
侯赛因·伊斯梅尔: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在2014年中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埃及、突尼斯等国在经历了长期动荡后,逐步趋于稳定。但利比亚、叙利亚、也门等国的动荡以及伊朗核问题、巴以冲突等,让外界依旧对中东局势持忧虑态度。中东地区持续动荡数年来,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已出现明显下降。可以确定的是,中东地区在美国的对外战略中仍具有重要地位。随着一些中东国家局势趋稳,美国将会更加重视恢复自身在这一地区的存在感。
费年科:中东地处连接东西方的位置,又是世界最重要石油产地,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将长期占据核心地位。最近几年来可以观察到美国和以色列盟友关系的弱化。另外,英国积极对叙政府施压等行为显示出英国有重返中东的趋势。
迈克尔·赖恩:美国基于地缘政治考虑仍将与中东保持密切接触,但同时美国在全球战略上向亚洲偏移也是不争事实。如今,中美两国经济相互深度依赖,如何公平、和平地共同应对地缘政治挑战,似乎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反恐形势
哈桑·纳法:“伊斯兰国”组织在中东地区的势力扩张,是2014年全球反恐形势中最重要的变化。如今这一组织破坏力巨大,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警惕。许多来自中东地区以外国家的极端分子纷纷加入该组织,对全球安全形势构成严重挑战,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国对反恐斗争的认同与合作。但也应当看到,一些国家依旧在反恐过程中采取双重标准,削弱了打击恐怖主义势力的力量。
迈克尔·赖恩:2014年以来,“基地”组织和“伊斯兰国”组织成为两个独立的跨国恐怖主义组织。“伊斯兰国”组织宣布其头目是全体穆斯林的“领袖”,并在伊拉克与叙利亚的国土上建起一个“雏形国家”。利比亚、埃及、也门和阿尔及利亚等国的极端暴力组织纷纷宣布效忠“伊斯兰国”。上述变化呈现出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国际恐怖主义威胁,也使得美国乃至全球的反恐形势更为严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