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的流浪乞讨人员无处不在,走在济宁的大街小巷,常能觅到他们的身影。“我们不是不管不顾,面对这些沿街乞讨的老人,我们多次劝导,但总有部分乞讨者拒绝救助。”济宁市第一救助管理站副站长李兵告诉记者。据介绍,如今济宁的街头巷尾,很多流浪者属于“职业乞讨人”,他们不愿接受救助站的帮助,有的嫌“不给钱”,有的嫌“不自由”。
记者亲身体验救助巡查:
沿街寻救助,老人再三挥手拒绝
6日上午10分,记者跟随济宁市第一救助站工作人员开始了日常的救助巡查工作。当救助车行驶至太白路运河城附近时,发现十字路口处有一位佩戴灰色头巾的乞讨者。这位老人身子蜷缩在一起,后背靠在围栏上,身前还放着一个“碗”。不少行人从老人身边径直走过“不理会”,但也不乏一些热心市民向其伸出“援助之手”。记者留意到,虽然时至中午时分,室外的温度并不算太冷,但老人长期蜷缩在马路上,不免让人心生怜悯。“还是那个老太太,劝了多少次了,但都被拒绝了。”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记者率先下车,以市民的身份来到老人身边。交谈得知,老人是菏泽人,老伴去世后,膝下唯一的儿子也换上了癌症,迫于生活的无奈,老人这才来到此处进行乞讨。当记者提出是否愿意跟随身后的救助人员前往救助站时,老人忙说:“我最近就要回家了,不去了,不去了。”老人再三挥手拒绝后,记者与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只能无奈离开。“这个老太太我经常在附近看到她,一开始我还给过她钱,但这都小半年了,她还在这儿乞讨,感觉应该是骗子。”从一旁走过的市民李女士说:“老太太看起来年龄不算大,干嘛不去劳动挣钱?如此这般长期沿街乞讨,让人心生反感。”
露宿街头仍不受救助:
“不用你们管,快走开”
据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介绍,白天出现在城区繁华地段的乞讨者一般晚上都会消失不见。7日晚,记者再次乘救助站的夜间救助巡查车,夜访露宿在城区街头的“乞讨者们”。7点左右,工作人员时艳华开始了夜间救助巡查工作。
时艳华,1995年来到救助站工作,近20年的工作经验早已让她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当救助车穿梭在城区的大街小巷时,时艳华总能第一时间从车窗内看到蜷缩在街角的流浪人员。时艳华告诉记者,这些流浪人员虽不在救助站生活,但对他们的一举一动,救助站都时刻关注着。
在时艳华的带领下,救助车辆来到刘庄路附近。对于时艳华提到的“地点”,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似乎都很熟悉。“现在估计他也该回来了”、“前几日刚送的被子,现在盖应该不冷。”下车后,记者随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来到一处楼梯口附近。记者看到,空地上正躺着一位流浪者,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打开手电筒,时艳华走上前问:“冷吗?去救助站吧!”再三询问下,流浪者始终缓缓地说:“不去,我就在这儿。”交谈中,不管时艳华说再多,对方都是这句话。无奈,一行人放下一床棉被后,只能转身离开。
随后,当救助巡查车来到建设路与解放路交会处时,时艳华突然喊停司机:“靠边停车,我再去问问老人,今天愿意去救助站不。”从车内走出的时艳华直接朝路口的银行走去。记者跟随其后,只见在银行门口,一位头发凌乱衣衫褴褛的老人正坐在石阶上。“跟我们走吧,这么冷的天,在外面也不是办法啊!”老人对于时艳华的劝导并不予理睬,摆摆手让她离开,见此状况,时艳华并没放弃,而是继续劝说。老人突然有些不耐烦,大声呵斥着,“不用你们管,快走开!”
原来如此
城区繁华闹市出现的多为职业乞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