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有着深厚文明积淀的城市:济宁历史文化悠久,是东方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远古时期的“三皇五帝”在此留下活动踪迹,人类始祖伏羲、女娲、黄帝、少昊帝均出生于济宁。春秋战国时期,被后世尊称为中国历史上五大圣人的“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都诞生在这里。五大圣人开启了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先河,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是一座经济迅速发展的城市:济宁是全国十三个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和国家新规划的七个大型煤化工产业基地之一,已建成煤化工、工程机械、专用汽车、生物技术、纺织新材料、光电产业等多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惠普、甲骨文、爱科、倍耐力等40多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落户济宁。2013年,全市GDP完成3501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02.2亿元;2014年,全市GDP有望突破38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有望超过330亿元,主要指标增幅均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
这是一片古朴典雅、民风淳厚的热土:济宁连续六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并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国家园林城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近年来,我市将文明与经济的同步发展纳入一起考虑。伴随经济的跨越发展,文明之风拂面而来。2014年12月,我市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城市测评,被省文明委推荐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
当今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品牌价值时代。“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是评价一个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最高荣誉,是最有价值的城市品牌。“城市的文明程度,越来越成为无形的生产要素和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平昌所说,“创城决不仅仅是为了争一项荣誉,而是要让城市更文明,让生活更美好。”
2013年2月27日上午,市委、市政府召开直接受众达20多万人的“五城同创”动员大会, 对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吹响了“五城同创”的集结号,并明确提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争取2014年跨入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2017年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的目标,要求围绕提升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八大环境”,突出抓好市民素质培育提升、窗口行业文明规范、文化惠民系列行动等工作,营造“人人讲秩序、处处讲文明、事事讲礼仪”的社会氛围,形成“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的社会风尚,让文明新风吹遍孔孟大地。
我市始终坚持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摆在牵动全局的突出位置,组建专门班子,完善运行机制,形成创建常态,进行全面动员、强力推动。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平昌和市委副书记、市长梅永红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副组长由15位副市级领导担任,各责任单位“一把手”为成员。同时,建立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总结工作进展,查找存在问题。各区各部门都建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明确专人具体抓,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联动、运转高效、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
为细化目标、落实责任,我市按照全面分解任务、主要突出难点、责任落实到人的思路,建立了涵盖各区和112个市直部门单位的责任目标体系。先后下发《济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施方案》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2014年重点任务责任目标》,将196项测评指标和存在差距的92项内容细化分解到各区和112个市直部门单位,将涉及省直部门评价的48个指标逐个落实到22个部门;对新《测评体系》涉及的档案材料工作进行了培训,共梳理汇总审核108个部门提报的9800余份档案材料。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文明城市创建重点任务的意见》,确定了2014年文明城市创建的十项重点工作,与任城区和51个承担重点指标的市直部门签订责任书,逐个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分工。2014年9月下旬开始,狠抓薄弱环节,整治难点问题,集中开展环境卫生、市容环境、农贸市场、“五小行业”和交通秩序五大专项整治行动,解决了一大批老大难问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