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泗水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之年。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泗水县围绕“产业生态、环境优美、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力争到今年年底100%的整治村达到环境整洁村建设标准,25%的整治村达到生态文明村建设标准。
打好乡村绿化提升攻坚战。以“增绿工程”为主线,在泗水县镇村持续掀起绿化高潮,争取到今年年底乡镇、村庄绿化覆盖率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其中乡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25%以上;泗水县域内村庄全部达到市级环境整洁村绿化标准,230个以上的村庄达到美丽乡村绿化标准,13个以上乡镇(街道)达到市级绿化标准。搞好绿化规划设计。对照市级镇村绿化标准,依据区域资源特点、历史文化、乡土民俗和绿化基础,科学编制镇村绿化规划,做到“一镇一总规、一村一详规”,绿化规划要于2014年12月底前完成编制,并纳入乡镇、村庄总体发展规划。乡镇和村庄绿化规划分别由泗水县、乡镇(街道)牵头组织编制,林业、园林、规划、住建等部门配合参与。示范片区绿化规划要请专业机构编制设计。加快绿色通道建设。对泗水县域内高速公路、国省泗水县乡道沿线、村际连接路沿线及水渠河流,实施全覆盖绿化、大体量增绿。根据实际情况,打造宽度适宜的绿色通道,其中高速公路、国省道单侧绿化带宽度一般不低于10米,泗水县乡道路单侧绿化宽度一般不低于5米,一般河流水系在确保行洪安全的前提下两岸堤坡全部绿化。在树种选择上,平原地区以乡土乔木树种为主,山区以营造生态林、经济林为主,科学确定栽植密度。到2015年底泗水县域高速公路、国省道和重要河流沿线绿化率达到90%以上,建成“联段成线,联线成网”的生态廊道景观。突出镇村驻地绿化。入镇入村道路和镇村主要道路沿线两侧栽植1-2行大规格乔木并适当配置常绿灌木和花草,新栽苗木应为胸径3公分以上、干高3米以上的名优乡土树种。镇村小街小巷、坑塘、沟渠、广场、庭院要乔、灌、藤、果相结合,因地制宜、见缝插绿、能绿尽绿。镇村周边要通过土地流转、大户承包发展经济林果、用材林基地,有效利用空闲隙地、废弃宅基地、坑塘周围、河渠两侧、荒山荒地等形成围镇林、围村林,实现镇在绿中、村在林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创新绿化市场化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和广大群众参与绿化,落实新栽植树木权属、收益和管护责任,提高林木成活率,巩固绿化成效。加快绿色富民产业发展。按照“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原则,大力发展名特优干鲜果基地,扩大优质苗木花卉种植基地,建设树林“绿色银行”。在山区、湖区要依托森林湿地资源,合理利用森林景观、自然环境、林下产品资源,发展家庭林场、农家乐、渔家乐、森林人家、森林庄园等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项目。鼓励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迅速掀起造林热潮。利用冬春农闲有利时机,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对行道树缺株、村庄空闲地块、裸露地面充分进行补植。今冬季节组织好土地流转、土地平整、苗木调运、工程招标等各项基础工作,明年春季及早启动、全力推进,迅速掀起造林热潮,确保春季完成年度镇村绿化任务的80%以上。
推进环境整洁村“三个全覆盖”。把实现“三个全覆盖”作为建设环境整洁村的基本要求,确保全部达到既定目标。“村村净”全覆盖。泗水县域所有整治村庄去年已全部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今年抓好完善提升,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户户通”全覆盖。今年泗水县实现道路硬化“户户通” 的村庄新增120个以上。“街街亮”全覆盖。泗水县域所有整治村庄在今年全部实现主次街道和公共活动场地照明全覆盖。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按照“一个乡镇一处转运站”、“10—15户配备1个垃圾桶”、“每千名群众配备2—3名保洁员”的标准,抓好环卫基础设施、保洁队伍、运行管理制度建设。以行政村为单位,集中开展积存垃圾整治活动,彻底解决垃圾围村问题,在大清除的基础上推行市场化运作,实现全日保洁。探索农村垃圾分类处理试点。泗水县文明办定期组织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调查结果全市通报。实施村庄小街巷硬化。以泗水县或乡镇(街道)为单位,组织实施小街巷硬化工作,对零星小街巷硬化工程可打捆招标、统筹推进。细化小街巷硬化技术要求,严控建设标准和质量。对小街巷排水、预留绿化空间做出详细规定,村内排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拓宽筹融资渠道,统筹使用上级奖补资金、单位帮扶资金、村民自愿筹资筹劳、对外募捐资金及“一事一议”资金等。在建设过程中,让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搞好村庄亮化工程。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光照适宜、经久耐用”的标准,做好村庄亮化布局规划。结合村庄一次性投入和分期投入的不同需求,拿出造价高中低不同档次的多种技术方案,方便镇村在工程招标中选择。启动“平安亮化村庄”评比,对照明电费、设备维护费等给予适当奖补。研究解决村庄亮化长效机制问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