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提升群众满意度这一中心任务,今年将在全区实施“文化幸福万家”三个全覆盖工程,即实现群众文化队伍全覆盖、实现文化活动全覆盖、实现文化惠民全覆盖,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使文化工作渗透到基层,与群众零距离、面对面,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3月18日,兖州区2015年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区文广新局局长胡长荣在会上提出了“三个全覆盖”推进文化建设,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群众文化队伍全覆盖
早在2013年初,兖州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制定出台了《“文化培训、欢乐万家”活动实施方案》,由区文广新局牵头,直接面向群众开展文化培训,让群众从家中走出来,组建文化队伍,活跃在城乡广场。随后的时间里,文化馆等业务单位组织了文艺骨干,带领文化志愿者一起,帮助村里培训骨干、组织队伍,手把手地教授花棍舞、广场舞、扇子舞、腰鼓、秧歌等,并且连续驻村培训一段时间,直到村文化队伍能够正常活动。全区437个村(社区),通过一年多的广场舞培训,已有339个村(社区)组建起群众文化队伍,还有98个村(社区)没有队伍。为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个别村(社区)文化活动没人组织”的问题,区文广新局广泛搜集群众意见,下定决心要把这项文化服务做下去,将文化服务工作沉到基层。在每个村(社区)组建至少一支群众文化队伍,实行“一个名称、一名队长、一个特色、一处场地、一套制度、一项评比”的“六个一”管理模式,以此规范管理文化队伍,确保文化活动有人组织有人管理。
村居文化活动全覆盖
为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兖州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响亮提出了“一月一主题,月月都精彩”群众主题列文化活动。围绕该主题文化活动开展,先后举办了书画摄影展览、民间艺术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青少年才艺及歌手、器乐、舞蹈、读书朗诵、戏曲票友比赛等活动,深受群众欢迎。但不久,大家发现以往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区、参加活动和看演出的翻来覆去仅局限于那一小部分人群,针对这一问题,兖州区领导多次研究,精心部署,召开了2015年文化建设各种会议,提出今年依托镇(街)综合文化站,充分发挥文化站“七室一场”的作用,由乡镇来承办“一月一主题”群众文化活动,让更多的农民群众能直接参与进来。文化站每个月都要组织辖区内群众开展一次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大型文化活动,在农村实现文化活动铺天盖地之势,切实提高文化活动的群众参与度、覆盖面和满意度。同时,加强对镇(街)综合文化站的管理和使用,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明确服务要求,保障免费开放时间,面向群众提供文艺辅导培训、书报刊借阅、书画创作、游艺活动、电子阅览、非物质遗产传承等文化服务。在村(社区),除农忙时节,每个村每月都要组织一场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全村群众能够广泛参加的文化活动,也可村与村之间联谊、交流、共同举办;农家书屋正常开放,确保农家书屋开放时间,结合本村的实际,利用农家书屋为村中的少儿、学生、老人、养殖种植户、家庭等群体开展各类读书、讲座活动。图书馆将派出专门工作人员,进村负责培训、指导农家书屋开展图书管理、借阅服务、全民阅读活动等工作。在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设立“乡村儒学讲堂”,充实儒学经典和国学普及类读物,突出孝敬老人、关爱子女、和睦邻里等现实主题,定期开办儒学和传统文化知识讲座。
文化惠民全覆盖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3月16日晚,兖州区兴隆庄街道办事处道沟社区数百名群众认真观看兖州豫剧团送上门的精品戏曲演出,充分享受文化惠民成果。两年来,兖州区政府买单,每年开展送戏下乡活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免费看上传统戏曲。为扎实做好各项文化惠民服务,实现村村到、全覆盖,兖州区文广新局今年年初,组织人员开展调查摸底,发现在开展送戏下乡活动中,还有少部分村由于各种原因没有送过戏,区文广新局经过认真考虑,本着惠民原则,把送戏下乡作为“一把手”工程,决定今年优先重点安排偏远村、贫困村和文化生活偏少的村。同时,要求豫剧团精心编排一批群众喜爱的剧目,确保演出质量和演出水平,全年演出戏曲360场次,各镇村的负责同志要做好相关的联络、服务工作,确保演出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区文广新局还将利用各村“乡村儒学讲堂”,组织志愿者讲师讲述优秀国学文化,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在百姓中讲解中华民族精神,传播弘扬传统美德。在去年对所有村居进行文化培训的基础上,今年将再次加大力度,实施“千名文化骨干”培训工程,为村里培训一批文化带头人,确保村村有文化队伍、村村有人组织、能够长期坚持开展活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