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月,争论多年的英国A-Level改革正式试行,以剑桥大学为代表的“罗素集团”名校再掀抗议与对策热潮。日前,《星期日泰晤士报》、《电讯报》等英国各大媒体刊出消息,称剑桥大学拟全面恢复废止了近30年的入学考试。虽然剑桥一名发言人称“校方正在考虑所有选项,尚未作出最终决定”,然而这则消息仍是引爆当地舆论。各方关注的是,恢复入学考试将对不同申请群体造成怎样的影响?鉴于英国不少名校对A-Level改革颇多微词,剑桥此举会否引发效仿潮?
高考选不出“人才”?
对于要以大学自主考试取代英国高考,作为最重要招生标准,剑桥的说法颇显无辜:“这都是高考太水惹的祸。”
首先,在考试试题简单化、总体教育水平提升的背景下,近年来,素有英国高考之称的A-Level(Advanced Level)测试中,高分层人数大幅增加。有调查数据表明,2002年,获得及格以上成绩的考生比重为94.3%,而达到A等级的学生仅有20.7%。到2015年,这两个数字分别升至98.1%和25.9%。
此前,剑桥大学招生处主管迈克·休厄尔曾发牢骚,认为“学霸”泛滥,就意味着英国高考含金量在逐渐缩水,难以让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其次,按照英国传统考试制度,A-level成绩由12年级(类似中国的高一)的AS与13年级(类似中国的高二)的A2两部分组成。今年开学季,英国A-Level改革正式启动,并开始适用于大多数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使AS与A2考试脱钩,弱化前者意义。由此,A2考试几乎将成为考生的“生死线”,变成未来高校录取中“一锤定音”式指标。
不少教师担心,“一考定终生”恐怕会导致综合素质高、平时成绩好但高考发挥失常的学生与名校绝缘。相反,以往表现平平但高考中超水平发挥的考生恐怕会获得更多“逆袭”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人们常说“英国是流水线,美国是技术工”,相比于美国,英国高等学府录取过程中也的确对分数卡得更严,但英国高校录取终究不是“唯高考论”,而是有着复杂的申请程序与遴选指标。
包括剑桥大学在内的诸多高校在把关分数的同时,会综合评估申请人的教育背景、个人陈述、推荐信与成绩单,部分学校部分专业还要对申请人进行面试。作为申请人长期学习能力的量化证明,成绩单的作用举足轻重。与之同样关键的是推荐信,它通常由申请人高中的任课老师撰写。剑桥大学招生官网指出,推荐人需要在信中提及申请者以往的排名区间,学业进步情况,并阐述其在读期间突破学科既有学术框架、勇于创新的例证。
对于有意申请牛津剑桥本科的学生,面试是一道不得不过的“鬼门关”。为考察考生的发散性思维与问题处理能力,两大“傲娇”学校设计的面试题目可谓千奇百怪,诸如“如果你是喜鹊你会做什么”、“一项实验似乎显示威尔士人比英格兰人记忆电话号码的能力更差,这是为什么”等“神考题”乃是其中典型代表。
长期以来,上述繁复的人才选拔体系不仅让英国高校得以对申请者较长时段的学习状况进行线性评估,而且使其能够对申请者的应试能力与综合素质做出全方位考察。很大程度上,现有录取机制已足以让高校在诸多学霸和考霸中挑出“真正的千里马”,而规避“高分低能比低分高能吃香”的风险。
由此可见,“鉴别真金人才”并不足以解释剑桥大学筹谋恢复入学考试的全部动机及其引发的广泛争议。笔者认为,要理解此项议案的深层意义,恐怕还须从英国贫富教育博弈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入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