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圣城济宁消息网讯 通信员 朱大华 刘时
走进汶上县杨店乡滨湖社区,人们不禁为这里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所陶醉:一排排青瓦白墙、古色古香的楼房,房前屋后绿树成荫、鲜花锦簇;高雅别致的文化广场上,老人们在安闲自得地看书、下棋、打牌;几个俊俏的年轻媳妇领着孩子嬉戏玩耍;健身器旁,一位老太太还哼唱起《谁不说俺故乡好》。搬进社区后,老百姓到底生活得咋样?带着这一疑问,笔者入户进行了采访。
王老汉搬进了“零租房”
在滨湖社区王村西南角,居住着一个特别群体,他们管自己刚搬进的房子叫“零租房”。何为“零租房”?据杨店乡分管乡村建设的副乡长王申柱介绍:为了实现户户进社区、人人住楼房,该乡对每个社区都计划建设了“零租房”,一室一厅一厨一卫,50多个平方,无偿供给给特困户、孤寡老人和年纪大的双女户应用,归集体所有、流动管理,每个社区按10%左右去控制。这些人由村两委和村民代表评议决定。在“零租房”内,王振印老汉衔着旱烟袋打开了话匣子:“现在的政策好啊,种粮有补贴,看病能报销,上学不拿钱,艰苦的办低保。我和老伴只有一个闺女出嫁了,本来的房子又窄又破,盖新的盖不起,真没想到70多了还能住进社区的新楼房!”王村支部书记王振伟告诉笔者:他们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整村迁建进社区后,乡政府给争取了一个财政扶持项目,无偿给每个农户安装秸秆压块采暖炉,每户每年用两吨压块,扣除农户的秸秆,总共才600元,既能烧水做饭,又能取暖,比用煤便宜不说,还解决了秸秆乱堆乱放的难题;村里补贴水电费,又免费给各户安装了太阳能,还安了监控,老百姓心里可高兴呢!
农民挣钱的途径多
农民进社区,不仅要搬得进,更要住得起。杨店乡项目园区已有12个项目入驻,安置农民工3000人,实现了农民就地工人化;驻地小城镇开发和庙口仿古民俗商贸街建设,可增加商户千户以上;推行土地流转,让大户反租倒包农民土地范围经营,已形成了王楼菜花基地、泗汶山药基地、于村牛蒡基地和东部山区大樱桃、核桃种植基地6000余亩,有800多农民为大户打工。
在村民王振财家中,崭新的家具、高级的电器,车库中停放的轿车,还有他妻子时尚的打扮穿戴,让我们不难想象这是村里的一个富饶户。老王高兴地说:“现在老百姓挣钱的途径可多了。我本来养猪挣了点钱,现在改行开了个酒店,一年挣个二十多万不成问题;住的新房子是180平方的,有车开,有钱花,现在农村人也不比城里差。”从他家出来,碰见60岁的王桂银牵着小孙子骑电瓶车玩,老王喜得合不拢嘴:“现在农民种地可方便了,耕、种、浇、收都是机械化服务,一点也不费劲,粮食收下来就代存到粮站。我现在把地包给大户种了,一亩800元,儿子开了个鞋店一年挣3万多,儿媳在项目区赛尔服饰打工,一年16000多!”
让农民办事更方便
在滨湖社区服务大厅内,看到家电经销户王举印正在为5户农民办理家电下乡补贴,我们凑了过去。乡财政所会计杜爱香接过手续、证件,咔咔咔在电脑上一摁,两分钟就把补贴打入了惠民一卡通。“有了这社区服务中心,咱农民少跑腿,办事快当方便了。”王举印边往手提袋里装证件,边对笔者说。
为实现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杨店乡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首先计划建设了高标准的社区服务中心,施展其集聚、辐射和服务功效。服务中心设有“一厅九室三市两栏一园一校一场”,为社区居民享受全方位服务搭建了平台。履行机关干部服务进社区,每个社区服务大厅都抽调了8名素质高、业务精的年轻机关干部集中办公,进行了专业知识培训,及时为群众供给惠农补贴、计生服务、劳动就业、新农合报销等服务,使服务大厅充分施展了政策咨询、服务代办、惠农利民等功效。社区组建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设立了卫生包洁岗、治安巡逻岗、致富带富岗、扶危济困岗、事务监督岗等不同岗位,架起了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