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分钟!马晓琴开着自己那辆红色捷达出租车缓缓驶出加油站时,低头看了看表。指针指向的数字在阳光下有些刺目。
自今年六月以来,加气就成了马晓琴挥之不去的痛。“以前每天加两次气不到半小时,现在最少要加三次,最长每次要一个多小时,生意都耽误在加气上了。”
像马晓琴一样,在首府城区的加气站,现在每个高峰时段都至少有1000辆车在排队等候加气。
作为西气东输工程源头所在地,新疆是我国天然气产气大区,但是近年来“气荒”频现且呈加剧趋势,原因何在?是气源不足、气压太低,还是加气站太少?为何往年乌鲁木齐冬季才会呈现的加气难,现在开端在夏天上演?谁是乌鲁木齐“气荒”元凶?记者进行了调查。
□文/记者 胡勇波 图/记者单坤
加气车排队两公里
在不少市民眼里,近两个月来搭出租车越来越难。出租车都去哪儿了?出租车司机马晓琴给了这样一个答案:“我们不是在排队加气,就是在去加气站的路上。”
马晓琴说,自今年六月以来,每次加气都得排队,最少也要等上半个小时。因为加气难,她每天跑上三四个小时就要慌着去加气,“不顺路的活儿基础就不敢接了。”
以往,马晓琴的车每次能加约15立方米的气,可跑约200公里,最近每次加不到10立方米,只能跑100公里左右。现在,每天加气次数由平时的2次,上升到3次,“每天工作时间的五分之一——2个小时都花在排队加气上。”
“以前每天中午12时—15时、下午18时—21时是加气高峰期,啥时候去都要排队。”在乌市南梁坡加气站,马晓琴起身看了看前面排的近百辆车,叹了口吻。 “我们也想多跑,可不提前来加气,运营途中就可能要‘趴窝’。”
访问中记者看到,在部分时段,三屯碑、煤化厂等加气站等候加气的车辆排了足有一两公里长。
8月5日13时许,乌市三屯碑加气站,出租车头尾接龙一眼望不到头地排向1公里外。一位出租车司机抱怨说,现在每天的营运时间还没用于排队加气的时间长,“每天生意最好的时候,我们却不得不放下生意来排队加气。一天时间拉不了半天的活,亏大了。”
记者注意到,在长长的队伍里,有一名推自行车的女子夹在中间,车上还有一个八九岁的男孩。
“我是替孩子他爸来排队加气的。”说起排队原因,市民李红艳一边照顾坐在车上的儿子一边说。
李红艳说,自己一家三口人就靠丈夫开出租车的收入保持生活,自今年五月后由于排队加气,丈夫的收入锐减。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目前出租车每天加气增加1小时,1小时营运收入60元盘算,一辆出租车因加气的丧失每月达1800元。为了减少丧失,她和丈夫商量后决定,让她每天两班在加气站前带着孩子排队,以便争取到一个合适的加气时间和地位。
自首府呈现“气荒”后,李红艳就经常帮丈夫排队。如今她已俨然成为加气队伍里的常客,“现在一家人都被这辆车折腾坏了”。
李红艳说,现在首府出租车生意难做,除了部分路段修路的影响外,重要是加气难。如今,为了增加营运时间,她的丈夫每天出车前都会筹备两个饼当做午餐,下午交班回到家后才会“痛快”吃一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