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还有更高价值的文物?“南澳一号”是武装走私船还是正规商船?为何沉没?有女人随船吗?各种问题涌向崔勇。
崔勇答复很安静:一看到文物就急于推测料想,这显然不严谨。打捞和研究还有很多要做,目前也还远没有到下结论的阶段。
在崔勇看来,水下考古不是捞宝,是为了见证人类文明的缩影。船上文物数量宏大,但雷同和类似文物一件和十件没有太大的差别。“南澳一号”是目前国内已发明的唯一一艘明代晚期商贸船,“丝路”航线、航海技巧、外销商品、贸易方法……它承载的文物信息量更值得关注。
“南澳一号”沉没海底400年,海水侵蚀和水流冲击,甲板以上部分已荡然无存,船舷和船舱部分保存完好。为保证沉船本体的安全和完整性,打捞人员利用镀锌管和铁板,按照两个隔舱板的距离,做成可调节的支撑架支撑隔舱板。按照打算,船体的打捞计划将在文物清空后再做,预计实际打捞要到明年才可能进行。
崔勇对媒体高度关注“南澳一号”水下考古很抵触。为配合央视直播,汕头市专门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和谐指挥小组。媒体请求考古配合传播的需要,属于过火的请求,给考古工作带来必定程度的麻烦。
文物为何迟迟不上岸
在边防官兵护卫下,打捞上来的文物被运到清洗区域。记者看到,考古人员用高压水枪将表层的污泥冲洗掉,然后摆放在甲板上,进行分类、标记,最后运到船上的文物库。
“南澳一号”已出水4000多件文物,文物库房安装了温湿仪,对大部分瓷器,采用保湿的保护措施,部分文物也进行了淡水脱盐处理。但打捞船条件有限,大批青花瓷器如果没有及时进行脱盐等处理,釉面可能容易呈现龟裂等变更,使文物品德受损。
曾有消息称,出水文物经过简略处理后,运往南澳县博物馆进行脱盐等处理。博物馆一楼由展厅改建的3个10米多长、2米宽的大型脱盐池已筹备就绪,里面蓄满了淡水,却迟迟未见“南澳一号”出水文物的到来。
“南澳一号”考古发掘现场领队孙键介绍,文物目前没上岸,原因是南澳一般是7天才供一次水,处理文物需要大批淡水,这个无法保障。
广东省博物馆有专门做保护的人员对出水文物分等级进行保护。需要即刻保护的,用海水或用淡水浸泡。有的瓷器烧结比较好的,没有马上进行处理。
身处大海有苦也有乐
参加“南澳一号”水下考古的队员来自全国各地,其中70后较多,也有一些是80后。全国共有不足百名合格的水下考古队员,他们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有很好的身材素质,哪一个都是宝。
在水下考古界,也有“黄埔一期二期”之说,说的就是参加了严格的水下考古训练班的学生,从1989年到现在共培养了五批。
记者在船上结识了一名比较特别的小伙子,叫张瑞。他是首次参加水下考古实战。
“从一片嘈杂声中,向大海中纵身一跃,身材周围突然一片静寂,仿佛跳进另一个世界,再没有任何烦扰了。潜到水下25米处时,看到了大批的青花瓷器。”与在海底沉睡了400余年的“南澳一号”古沉船第一次密切接触,让张瑞惊叹不已,促使他开端写博客。
但水下考古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好玩”。风暴、暗流、鲨鱼甚至是海洋植物,都是要挟。在外人看来,每一次潜到水底,再浮出水面,总能打捞起引人好奇的“宝物”,但一次又一次地下潜、探摸,惬意变成了苦意。高负荷的工作强度下,人黑了,也瘦了。
“随着气象转好,工作骤然增多。所有人员已经全负荷运转,非常疲惫。每天除了要下一次水,还有清算文物、清算设备、充气等工作要做。大家都在努力,为了那躺在水下的、正静静等着我们的古沉船……”
海上生活枯燥,置身茫茫大海,夜晚更显得漫长。联机游戏、夜间垂钓是许多人的乐趣,写博客则是张瑞最爱好做的事。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去看看“张瑞古道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