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发展计划纲领解读
专家称“蚁族”呈现是因为学校培养学生脱离社会需求
培养有用人才应当“看客下菜”
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在纲领中位列五大机制首位,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建设是否成功,也是其他机制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纲领专家顾问组专家、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王通信就这一主题接收记者专访时坦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基本原因不是我们国家的人口多,而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符合社会需求。所谓“蚁族”的呈现,实际上是这类毕业生的专业类型或者培养程度与社会需求脱节。
“纲领首次提出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就是要用制度、用法律来避免呈现这种脱节,并保障一个人人都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环境。”王通信这位著名学者非常平易近人,谈吐坦率而又不失风趣,他对于人才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熟谙使他的解读深入到人才培养的本质。
教导阶段人才培养应适应社会需求
“就像是饭馆炒菜,炒什么菜应当根据顾客的请求来做,如果炒出来的菜顾客不爱吃,那么这个饭馆自然就会关张。”王通信活泼地阐明了当前很多学校培养的学生不受欢迎的原因。“其实很多行业都有很大的人才缺口,招不到人。而另一方面,不受欢迎的学生又大批被生产。”
一个看似可笑又很现实的大学招生通病是:专业设置原则是学校有什么专业的老师,就招什么专业的学生;招多少学生,重要看教室大小和食堂容量。
“有的专业已经不符合社会需求,如果学校还开设这个专业,就会导致学生从一入学就注定对社会没用,因为社会不需要这个专业的人。这样的成果就是,学校名义上是在培养人才,而实际上是在耽误人才。”
王通信指出,大学教导归根到底是要服务社会的,大学不能关起门来办,要研究社会需要,包含社会需要哪些专业,需要哪种类型什么层次的人,必须加强与社会沟通。这次纲领也提出要“建立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优化教导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
“不仅如此,评价一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样,应当让社会也有发言权,建立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王通信说,比如每年从各个学校分到各用人单位的学生到底怎么样,不能由学校说了算。学校能说的是,我的学生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多少篇论文,但这只能算是其中一个指标,最终这个学生才能如何应当由用人单位来评价。
“比如用人单位可以通过设立若干评价指标,来评价这个学校学生的科研程度、创新才能等,然后根据评价成果来评价一个学校订学生的培养程度。而不是因为这个学校是名牌大学,学生发表的论文多,就说这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优良的。”
机动录用培养机制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以前每年通过测验的大学招生方法,是一考定毕生,考上了是凤凰,考不上是草包。但是很多高考落榜生都是非常优良的人。”王通信说,有的人很聪慧,但不合适测验,不擅长用文化情势来表达,这就需要通过多种方法来辨别人才,发明人才。目标就是给人才正确的评价,不埋没人才,给人才成长的机会。
另外,对于学生应当保持因材施教,建立高级学校拔尖学生重点培养制度,履行特别人才特别培养。“比如同是一个班的学生,有的学生一入学就明显比别的学生优良得多,再让这种学生接收惯例教导可能会浪费时间。遇到这种学生,就应当对他们进行特别培养,比如给他几本书,让他自己看,看完了测验合格就可以。另外还可以跳班、跳级。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让他们在接收教导时,能走的走,能跑的跑,能飞的飞,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得到充分地发展。”
王通信还强调,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在培养模式上应当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开发新型教导模式。他认为,全面推动素质教导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作用非常大,如果学生除了懂相干专业的理论和实践外,还有其他方面的文化素养,就很容易创新。因为知识是相通的,能够互相启发,比如搞数学研究的人如果也有美学素养可能会更容易发明真理。另外,素质教导还应当重视德育,不断进步各类人才的思想道德程度同样非常重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