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焦点 2
国家五部委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领导看法明白,“把持公立医院特需服务范围”。但北京医改计划中,未提及“特需门诊”等特需服务的范围把持,只提出未来两年,公立医院将按照公益性、准公益性、经营性三个方向摸索改革。
【背景】
近年来,三甲大医院广泛开设特需门诊和特需病房,由专家出诊,将挂号费提至100-300元不等。但同时,更多的患者涌向大医院,群众反应的“看病难,看大医院和专家更难”的呼声依然强烈。有政协委员提出,公立医院设立特需服务,是以经济实力的大小,来区分患者所得的医疗服务。更多看过特需门诊的患者则认为,特需门诊和普通门诊的内容没有差别,只是挂号费大大进步。
【个案】
仅有的差别就是多花钱
“14元的普通专家号和100元的特需号,看的是同一个专家,诊疗时间也只有几分钟”,怀孕6个月的宋女士每次做产检,都很无奈。
3个月前首次到北大妇幼医院产检时,宋女士早上6点半赶到,和母亲交替排队近两小时,挂到普通门诊的专家号,挂号费14元。
担心身材越来越笨,无法再长时间排队,宋女士为了复诊仍预约到专家,便拿到了专家的特需门诊预约条。宋女士想,特需门诊应当环境好服务也好,多花钱也值。
但实践证明她错了,不但也要等候排号,而所享受的服务与普通门诊几无二致。宋女士坦言,特需门诊和普通门诊仅有的差别,就是多花钱,保证能看得上专家。
【众议】
北京市政协委员李萍:
公立医院不应有特需服务
随着专家门诊的普及,不少患者即使看个感冒也要挂专家号,实际上浪费了医疗资源。
从医疗公平角度,公立医院应让尽量多的患者看得上病,并供给平等的医疗服务,“不应供给特需服务,以经济实力大小,区分患者的医疗服务。”至于私立医院,则可以随市场需要供给各种专家门诊,另行收费。国外公立医院都没有特需门诊一说,只有私立医院才有。
中日友爱医院呼吸科主任林江涛:
专家应向哪类患者服务
在一些公立大医院,特需门诊似乎成了一种对专家价值的“变相”体现,但由于缺乏制度连接,特需门诊的高价挂号费需患者自己承担。这对不同收入程度的就诊人群,可能是一种不公平。
“特需门诊”的存在无法从基本上解决患者看病难,看专家更难的“抱怨”。有效的措施,应是明白公立医院的“特需门诊”和专家,毕竟应向什么样的患者服务?只在挂号费上差别,很难确保公立医院要保障大众,基础诊疗需求的公益性目标。
北大医院副院长丁洁:
应合理调剂医生出诊费
能否向公立医院引入绩效考核,根据医生的程度、诊疗内容、诊疗后果、患者满意度等,合理调剂医生的出诊费,转变目前医生出诊费只能靠职称级别、靠几个等次的便宜挂号费来体现的“为难局面”。
【回应】
北京将严控“特需服务”
特需将从“公益性”剥离
市卫生局:
北京将严控“特需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