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当义务编辑时,有一日,遇到一次标点符号“考试”。一位仁兄,学那大唐李白,“文不加点,立马可待。”一篇4500来字的宏论,没有一个标点符号。我硬着头皮,帮他断句,整整用去一个小时。心中不禁做小人之想:这厮故意淌下些水来,要摸摸编辑的水平高低?后来,有好友告诉我:这是现今文坛上的“返祖”现象,先锋文人,时兴这个。我一时汗颜,瞎子点灯——白费蜡,恨自己无知。
中国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正如上述那位仁兄,文不加点,一写到底。如此,不是让人读不懂,就是常常出现歧义和误读。
请看下面这个陈寿立老先生举得例子:“你同意他不同意。”有可能读出下面四个意思:
1、你同意,他不同意。
2、你同意,他不同意?
3、你同意他不同意?
4、你同意他不?同意。
古人吃尽了这样的苦头,所以,发明了用“圈点”的办法来读书,拿“圈儿”来断句,拿“点儿”来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过去的私塾里,把这称为“句读”。这就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标点符号。“。”号和“,”号。
到了近代,西风渐进,白话文的使用渐趋广泛,语言文字也日趋复杂和精密,“圈儿”、“点儿”已不敷应用。一九一九年四月,马裕藻、周作人、朱希祖、刘复、钱玄同、胡适等六位著名文人,在“国语统一筹备会”上,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由当时的教育部公布施行。其时,共提出12个标点符号,有继承古代的,有借用西洋的,也有自造的。一九五一年,新中国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共计十四种标点符号。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加快了标准化进程,一九九四年,《标点符号用法》改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本《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1995)。由国家技术监督局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发布,一九九六年六月一日起实施。
现代语文,标点符号已成为书面语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国家投入大量金钱、专家花费大量精力研究规范,可叹的是标点符号上升为国家标准,已经十四年了,大部分的文人和准文人们却并不知晓。现在,标点符号不是越用越规范了,而是越用越乱。用些朋友简直就是随心所欲,胡标乱点。
我有次碰到一个朋友,我猜想,大概和我一样——学理科的。2060个字的文章,除了少数几个逗号,标点符号基本都是错的。我耐了性子替他改了半个多小时,心里老嘀咕:“这个拆烂污朋友,哪能这个样子!”这样的人还不能公开批评,文人嘛,都要个面子里子。只有悄悄发短信给他:“文章精彩异常,标点符号以后注意拾掇,拾掇。”乱用标点符号的事屡屡碰到,今天不得不硬着头皮说上两句。
我国著名文字专家叶圣陶曾说过:“标点很要紧。一个人标点不大会用,说明他语言不够清楚。”郭沫若先生也说过:“标点一定要恰当。标点好像一个人的五官,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看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错了。”
以我的感觉,在好心情里,用的最乱的标点符号是“破折号”和“省略号”。用的最多的是学校里在读的学生。不知道是老师没讲清楚,还是现在的语文课不讲标点符号,反正这些人用起来的花样多多。破折号当省略号用,而且有人用起来像是开火车,最多的一位用了十六节。还有,破折号和句号也不分,一句话明明结束了,却莫名其妙的用个破折号。有人竟然在破折号后边再加个“!”号。就像孙悟空变成一座庙,再把尾巴弄成个旗帜摇摇。省略号就更是五花八门了,有三个点的,有八个点的,有用一排“。。。。。。。”代替的,也有用一排“、、、、、、”代替的,里边是几个点,那就随作者高兴了。还有的老兄,喜欢省略号之后再来他个句号或者惊叹号,真不知道他干嘛要用省略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