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天气预报
济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济宁人事考试单位代码
济宁市安全教育平台
济宁违章查询
济宁住房公积金查询
济宁科技网 济宁培训班 济宁银行网上银行 济宁教育网 历史故事 家庭教育 济宁市地图 济宁房产 济宁教育网 济宁人事考试信息网 济宁新闻网
币圈最新消息 济宁信息港
浏览器之家 济宁汽车 睡前小故事
下载吧 股票书籍 花花草草
百应百科 照片恢复 学习通
红警之家 睡前小故事 马伊琍
手机照片恢复 手机数据恢复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文化 > 美文欣赏 > 杂议标点符号

杂议标点符号

时间:2010-08-22 14:59来源:未知 www.yunhepan.com
  本来,能到“好心情”文学网站上码字的,大小也都是个文人或准文人。使用标点符号是码字的基本功。我也知道,“好心情”上的语文老师很不少,许多还是中文系的高材生。我一个学理科的跑来说标点符号,无疑是鲁班门前弄斧,关汉卿家里说戏,不知深浅,不知高低。但自打我俚担任义务编辑以来,每每遇到乱用标点符号的姐妹兄弟,就着实有些着急。你不替他改,有些不负责任;替他改,实在又费力费时。
  我刚当义务编辑时,有一日,遇到一次标点符号“考试”。一位仁兄,学那大唐李白,“文不加点,立马可待。”一篇4500来字的宏论,没有一个标点符号。我硬着头皮,帮他断句,整整用去一个小时。心中不禁做小人之想:这厮故意淌下些水来,要摸摸编辑的水平高低?后来,有好友告诉我:这是现今文坛上的“返祖”现象,先锋文人,时兴这个。我一时汗颜,瞎子点灯——白费蜡,恨自己无知。
  中国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正如上述那位仁兄,文不加点,一写到底。如此,不是让人读不懂,就是常常出现歧义和误读。
  请看下面这个陈寿立老先生举得例子:“你同意他不同意。”有可能读出下面四个意思:
  1、你同意,他不同意。
  2、你同意,他不同意?
  3、你同意他不同意?
  4、你同意他不?同意。
  古人吃尽了这样的苦头,所以,发明了用“圈点”的办法来读书,拿“圈儿”来断句,拿“点儿”来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过去的私塾里,把这称为“句读”。这就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标点符号。“。”号和“,”号。
  到了近代,西风渐进,白话文的使用渐趋广泛,语言文字也日趋复杂和精密,“圈儿”、“点儿”已不敷应用。一九一九年四月,马裕藻、周作人、朱希祖、刘复、钱玄同、胡适等六位著名文人,在“国语统一筹备会”上,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由当时的教育部公布施行。其时,共提出12个标点符号,有继承古代的,有借用西洋的,也有自造的。一九五一年,新中国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共计十四种标点符号。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加快了标准化进程,一九九四年,《标点符号用法》改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本《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1995)。由国家技术监督局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发布,一九九六年六月一日起实施。
  现代语文,标点符号已成为书面语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国家投入大量金钱、专家花费大量精力研究规范,可叹的是标点符号上升为国家标准,已经十四年了,大部分的文人和准文人们却并不知晓。现在,标点符号不是越用越规范了,而是越用越乱。用些朋友简直就是随心所欲,胡标乱点。
  我有次碰到一个朋友,我猜想,大概和我一样——学理科的。2060个字的文章,除了少数几个逗号,标点符号基本都是错的。我耐了性子替他改了半个多小时,心里老嘀咕:“这个拆烂污朋友,哪能这个样子!”这样的人还不能公开批评,文人嘛,都要个面子里子。只有悄悄发短信给他:“文章精彩异常,标点符号以后注意拾掇,拾掇。”乱用标点符号的事屡屡碰到,今天不得不硬着头皮说上两句。
  我国著名文字专家叶圣陶曾说过:“标点很要紧。一个人标点不大会用,说明他语言不够清楚。”郭沫若先生也说过:“标点一定要恰当。标点好像一个人的五官,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看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错了。”
  以我的感觉,在好心情里,用的最乱的标点符号是“破折号”和“省略号”。用的最多的是学校里在读的学生。不知道是老师没讲清楚,还是现在的语文课不讲标点符号,反正这些人用起来的花样多多。破折号当省略号用,而且有人用起来像是开火车,最多的一位用了十六节。还有,破折号和句号也不分,一句话明明结束了,却莫名其妙的用个破折号。有人竟然在破折号后边再加个“!”号。就像孙悟空变成一座庙,再把尾巴弄成个旗帜摇摇。省略号就更是五花八门了,有三个点的,有八个点的,有用一排“。。。。。。。”代替的,也有用一排“、、、、、、”代替的,里边是几个点,那就随作者高兴了。还有的老兄,喜欢省略号之后再来他个句号或者惊叹号,真不知道他干嘛要用省略号。

相关阅读
  • 杂议“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 杂议《背影》中的激动
  • 杂议中国式农村标语文化与标语意识

  • 上一篇: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浅解”
    下一篇:一角钱的灵魂

    济宁运河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来源于注明来“源于:运河畔或www.yunhepan.com”版权均属运河畔网所有,其他媒体可以转载,且需注明“来源运河畔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济宁运河畔,济宁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全网热点
    • 健康
    • 教育
    • 新闻
    •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