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和曾经在《上海文学》杂志任主编,其间推行的办刊模式对于当下文学期刊具有范本作用。 《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认为,在文学史的构成中,文学编辑具有重要的位置。他说:“如果说文学作品是作家的精血所致,作家是作品的父母,那么编辑就是作品的教母。回顾现代文学史,许多重要的作品都是由作家和文学编辑共同创造出来的,比如大家熟知的巴金与叶圣陶的关系,再比如周建人与青年作者的关系等。陈思和先生主持《上海文学》期间,推出过不同地区的专号,很重视来自民间的更淳朴的、更鲜活的文学面貌。当下的文学期刊也应当呈现出民间的立场,把当下与‘五四’进行对接,承传文学的传统。 ”
宗仁发认为,文学编辑是文学的守门人,应当捍卫文学的坚守,坚守纯文学,面对喧嚣能够作出不同的选择。 “文学编辑是传统文学领域内一个很重要的岗位。网络文学和市场文学不需要门槛,但是,传统文学领域是应当有门槛的,传统文学的门槛需要文学编辑来守护。如果我们不守住这个门槛,文学就会走低。 ”他透露,不少作家对于目前存在于文学期刊体系内的问题也有所察觉。 “莫言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他说,为什么现在的编辑不给作家提意见了,只有 《收获》等很少数的杂志编辑会向作者提出意见。作家其实是希望得到编辑建议的。 ”程光炜同样认为,要重视文学编辑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如果没有文学编辑,是不可能诞生出那么多优秀作品的。 ”
未来,文学期刊究竟应该向何处去?宗仁发介绍了国外文学期刊的运作模式。“在国外,纯文学期刊大多由大学主办,它们的发行量也并不大,但是,在文学界的范畴内,能够起到推动文学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样的模式值得我们思考。 ”
文学教育能够为文学保留住一点血脉
今天,中国的文学研究者、批评家、作家,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学院里,在当下的大环境下,学院无疑是保证文学生长的一个主要力量,而教育则是使文学传承下去的关键手段。
陈思和在发言时多次强调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他说:“今天的文学被泛化、边缘化和娱乐化,在这样的环境中,文学的承传显得更加重要,而文学史的书写和文学的教育是承传文学的主要途径,必须受到我们的重视。 ”
“文学教育能够为文学保留住一点血脉。 ”陈思和认为,当今社会,文学的传承和文学优劣的判断,更多的是要依靠文学的教育来实现。 “如果当年没有孔子把‘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进教材,我们今天就不可能阅读到这样的文字。可见,撰写文学史对于文学的传承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年轻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必然会接受教育,因为接受教育,他们一定有机会与文学相遇。如果有缘分的话,他们就可能会成为文学传承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
同时,陈思和认为,文学不是死的东西,她是活的,是能够彼此传递的。 “我一生的幸运是遇到了好的老师,文学的传承实际上就是生命与生命的传承,是代代相传下去的。而我所有的工作都是与其他人合作完成的,学术是天下之公器,我们这些研究文学的人是一群人,大家一起为了国家的文学,如此而已,无所谓个人的功绩。我从来都认为文学的研究是社会的事情,而不是个人的事情。 ”
□本报记者/王 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