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由《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渤海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陈思和文学思想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陈思和、程光炜、王尧、林建法、宗仁发、赵慧平、周景雷、栾梅健、张新颖、王光东、何言宏、张业松、季进、王侃、张学昕等20余位国内著名批评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陈思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学科最重要的学者之一,他以文学史家的身份介入当代文学的前沿问题,推动了当代文学批评的学院化进程。近30年来,中国文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变化,进入新世纪后,更要面对多重的冲击,在喧闹和争议中一路摸索前行。作为中国当代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之一,从事文学研究已有30年的陈思和,可以说,其研究经历和研究思想折射见证了一个大时代的文学批评发展的整体历程,因此,关于他个人的文学思想研讨,实际上也是对近30年来中国文学整体发展状况的一次深入总结和深度剖析。会议期间,与会学者在总结陈思和文学思想的基础上,就当下文学批评的现状、文学编辑的作用以及文学教育的影响等多方面问题展开了讨论。
中国的批评家能不能依靠自己的话语来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在经历了一段比较长时间的封闭期后,迎来了解放思想的新时代。大量的西方文艺理论涌入中国,中国文学界饥渴地吸收和借鉴各种文学方法,一方面,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中国作家、学者过分依赖和崇尚西方文论的结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批评家呼吁,中国文学界应该找到自己的立场、自己的方法、自己的道路。
研讨会上,批评家们除了肯定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的成就,也再次重提中国批评家要找到自己的话语这一问题。
《当代作家评论》主编林建法不同意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没有原创性的说法,他认为,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批评对当代文学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也肯定了文学批评在新时期以来作出的贡献,他认为,小说的经典化需要批评家来完成,新时期以来,中国的批评家们实现了初步的文学经典化。
而批评家王尧则提出中国的学者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自己的研究上,“我们这些在高校的学者能不能不去做校长、书记,而是真正做一个教育家、学者。 ”并且他认为,当下的文学研究者、批评者们应该思考:“今天,我们在从事研究时所应用的文学理论,大多数都是来自西方,失去了自己发声的基础。我们能不能恢复‘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宏大气象,能不能恢复知识分子的思想能力,能不能依靠自己的话语来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 ”
另一方面,批评家王侃则批评说:“中国的文学批评有一种很有趣但也是很恶劣的做法,批评家总是有为文学立法的冲动,相反,却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 ”他说,《兄弟》的出版使作家余华第一次遭遇信任危机,“围绕这部小说的批评非常多,批评的焦点集中在 ‘粗俗’上,粗俗是否能够构成风格,这要经过文学性的裁判过程后才能够确定。 《兄弟》这部小说挑战了许多批评家的阅读趣味和阅读尊严,同样,作为批评家的陈思和先生,他的阅读趣味和阅读尊严也受到了挑战。但是,我们看到,陈思和在面对这种挑战时,表现出了自我的反省,他对自己的阅读趣味和批评立场进行了深层次的再思考。 ”
为什么现在的文学编辑不给作家提意见
新世纪以来,文学受到商品化、全球化以及数码时代的多重冲击,面临着边缘化的命运。文学失去了原有的统一概念,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被解释为 “纯文学”、“严肃文学”,其生存空间日渐缩窄。承载纯文学的重要平台是文学期刊,而文学期刊的生存处境同样面临着危机,其中除了外部因素的挤压外,也包括文学期刊体系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文学的发展不能够离开文学期刊和文学编辑的作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