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历史上,大臣们有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讨论是否对法国开战。面对这样重大的问题,主和者要背懦弱无能的骂名,主战者如果一旦战事失利,那就会身败名裂。但作为中枢高层的人,必须用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任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时任两江总督和南洋通商大臣的曾国荃在发表意见时说:“我就像一挺大炮,你们叫打,我就打,你们叫停就停。”事后,战事顺利,他赢得统帅指挥有方的美名;最后议和,他赢得用军事抵抗,得以议和功成,达到不劳命伤财,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这段历史在晚清广为传唱。曾国荃的发言是最巧妙的,既不得罪主和派,也不得罪主战派,又表现了自己听命于朝廷的忠心,赢得了好处。但这种模凌两可的回答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便宜的。那最好的做法就是有问不必有答,把答留给懂行的人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像曾国荃这么好运。
生活中刚好相反,很多人有有问必答的习惯,不答就像是欠了人似的,所以每每说出了自己不必说的话。其实,我们对自己不清楚、没兴趣的事,没有资格干涉的事,不想发言的事,要保持缄默最好。我身边发生了一件事情,事情圆满处理好后,聚在一起吃饭,邀请了一个姓龙的到场,因为他曾参与处理过这件事情。他一来到席上,就大发言论,说这件事情无法处理,只要他不能办好的事情,别人也办不好。在场的人只是想笑,没有人给他解释此事已处理好。当酒后有人告诉他此事已圆满处理好后,他无地自容。
不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最好不发言。有时即使知道,也要先了解一下自己是否适宜发言,如果自觉不宜发言,还是少说几句为好。
又有一次,因为朋友要办一个证件,请来了文化局长。又邀请姓龙的来一起吃饭,他不问在坐的是谁,就大开尊口说,这个证件他能办。理由是他认识一位文化局副局长,他当场就要打电话给那位副局长,请他帮忙办这个证件,显示他的能力。此次的显示就没有给他好脸面了,几人当场就阻止他,不要他打电话;理由是局长在这里说了,上面来文件已禁止办这类证件了。姓龙的尴尬可想而知了,他就在于可能知道这类事情怎么办,要找什么样的人,但不先了解在座的情况,说了不合时宜的话。这种人屡次出现类似的情况,痴心乱说的性格依然不改,真是有趣。想想,这类人的豪言壮语,别人不问,就自寻的高谈阔论,招致的结果,不是无地自容就是哑口无言。值得深思。
也有人是意见专家,上至世界大事下至邻居种盆花,都有意见发表,什么都关他的事,什么都高见,什么都懂。殊不知,有些意见是会给人伤害的。
我们有些评论历史的“专家”,在很长的时间里都说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是卖国行为,可他们并没有去接近历史,或者没法接近历史,自然不知道李鸿章在日本的马关坚忍不屈的史实,就断言李鸿章是卖国贼。今天,历史越来越接近当时的真相,今天已更正为《马关条约》是不平等条约,李鸿章不是卖国贼,而且有爱国的行为。可见,历史上的所谓“专家”意见,让李鸿章当了多长时间的“卖国贼”啊!不光在重大事件中会这样,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这样。我们不是常说,谎话有一个人说,它是谎言;两个人说,它也是谎言;但三个人说,谎言也就成了真话。这对人的伤害该有多大啊!所以说,不清楚、不了解,不如不说最好。以免给他人造成伤害。
对于我们关心的事,免不了会有意见,那当然可以说出来,即使不能解决问题,也至少反映了一下我们的看法和感受。至于事不关己,绝对没有建设性意见的,还是少开尊口好些。
人们常说,沉默是金。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人的条件反射就是有问必答。有时不好意思不答,临时便说了些荒谬多余、自己回顾也后悔的话来。明白了有问未必一定要答的道理,就能够避免很多不得体、不一定对彼此有益的话。在一个特定的环境或是一个特定的时期,少发表自己的意见,是最好的处事为人。很多时候的很多事,不是谁想怎样就能怎样,有许多客观和主观的思索影响着事态的发展,对很多未经证实的言论,最好不要评说,放在肚子里,让不好的传闻止于你的沉默,对别人负责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相关阅读